知秀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大臣上朝要是没带笏板会发生什么事情?历史上就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明朝崇祯年间,鸿胪寺少卿董令矩和另一个大臣宋千敏的关系非常要好。有一天上朝时,宋千敏发现董令矩在金殿急得团团转,满头大汗,忙向他询问缘由。原来好友董令矩出门太急,忘了携带笏板了,返回再取已无可能,这可是欺君之罪。仗义的宋千敏当即决定,将自己的笏板一折为二,两人就这样上朝了。好在当时官服的衣袖异常宽大,遮挡了只有半截的笏板,没被别人看出来,董令矩才逃过了一劫。
不久后,董令矩退休返家,闲居在江苏丰县。几年后,因李自成攻陷了北京,崇祯自缢身亡。宋千敏不但丢了官,老家也被农民军占领了,走投无路的他无家可归,正打算随便找一处僻静之处了却余生。
不巧这事被一直关注他的董令矩知道了,派人将他接到了府上,同时将宋千敏的家人一并请来,共同生活在了一起。
一晃几年过去,在一个中秋之夜,董令矩邀请宋千敏一家喝酒赏月,酒过三巡后,董令矩提出了一个要求,想把送给宋千敏居住的房舍卖给他。
心有灵犀的宋千敏知道好友的心意,想趁两人还活着时解决这个问题,不想给后辈添麻烦。于是,他笑着询问董令矩:“卖多少啊?”
董令矩伸出一个指头。“十两银子?”董令矩摇头。“100两?”董令矩同样摇头。“难不成是1000两?”
董令矩哈哈大笑,“一文!”
就这样,宋千敏用半截笏板机智地救了好友一命,好友又慷慨地回赠给他一座精致的房舍。两人的故事,留下千古佳话。
那么,“笏”是什么?为何朝臣上朝,手里要拿着这么一块板子呢?
“笏”也叫“笏板”或“朝笏”,是指古代朝臣在在上朝时手持的狭长板子。
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朝中就有了笏,它是大臣觐见皇帝时必带之物,一直沿用至明末清初时,才逐渐废除。笏上窄下宽,有一定的弯曲度。它具体的尺寸,在《礼记》中有这样的记载:“笏长两尺六寸,中宽三寸。”按照一尺大约相当于20厘米来计算,笏大约长50厘米,宽5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