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孙休和孙皓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知秀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孙休去世后,明明有太子,为何最后是他的侄子孙皓即位呢?
太平三年(258年)九月二十六日,东吴权臣孙綝发动兵变,罢黜孙亮为会稽王,迎立孙休为帝,孙休三让而受,改元永安。孙休登基,封孙綝为丞相,孙綝权倾中外,孙休与张布丁奉合谋,遂除孙綝。孙休在位期间,颁布良制,嘉惠百姓,促进了东吴的繁荣。重病在床,以手诏命丞相濮阳兴入宫,令太子孙湾(上雨下单)出来拜见濮阳兴。永安七年(264年),孙休这位皇帝病重在床,甚至无法说话,就紧握着濮阳兴的手臂,指着太子把他托付给他。
永安七年七月二十五日(264年9月3日),孙休驾崩,年仅三十岁。元兴元年(265年)十二月,葬于定陵。值得注意的是,孙休在去世之前,明明有儿子,甚至还册立了太子,但是,最终的结果却是他的侄子孙皓即位。对于孙皓这位皇帝,大家应该比较熟悉了,公元280年,西晋军队进攻东吴,孙皓放弃抵抗,这意味着东吴的正式灭亡。那么,问题来了,东吴皇帝孙休去世后,明明有儿子,为何最后是侄子即位呢?
一
首先,孙休是吴大帝孙权的六子,还是东吴第三位皇帝。对于孙休来说,共有四个儿子,其长子更是在公元262年就被立为太子了。不过,永安七年(264年),吴景帝孙休去世,结果却是孙休的侄子孙皓即位。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孙休去世时,他的儿子年龄较小,长子更是只有10岁上下,所以东吴群臣违背孙休生前的遗愿,改立孙皓为皇帝。
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虽然孙休这位皇帝有不止一个儿子,但是,孙休去世的时候,蜀汉刚刚被曹魏消灭,再加上交阯(郡治今越南北宁市)发生叛乱,东吴国内比较慌乱,就想立一个较年长的君主。对此,在笔者看来,孙休去世时的情况,实际上和孙策去世时的情况存在相似之处。而就后者来说,也是明明也有儿子,却选择让相对年长的孙权即位。在公元264年,东吴无疑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
二
在公元263年,掌握曹魏大权的司马昭发动了魏灭蜀之战。此战,邓艾偷渡阴平,迫使后主刘禅放弃了抵抗。到了公元264年,蜀地的叛乱平定之后,曹魏得以有效控制了巴蜀之地。在此基础上,东吴自然成为司马氏的眼中钉和肉中刺。在吞并蜀汉之后,司马氏所掌握的疆域、人口、兵力,都是吴国的数倍了。与此同时,东吴的交趾(郡治今越南北宁市)发生叛乱,这让东吴朝廷意识到了威胁,也即稍有不慎,很可能就要走向覆灭了。
而在公元200年,孙策临终之际,江东六郡几乎是刚刚攻占的疆域,本来就没有建立比较稳固的基础,而在江东之外,还有刘表、曹操等诸侯虎视眈眈。所以,对于孙策来说,尽管有儿子可以即位,却依然选择让弟弟孙权即位。当然,情况不同的是,孙休去世后,左典军万彧以前担当乌程令的时候,与孙皓关系很好。便向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推荐孙皓,说孙皓才识明断,很有当年长沙桓王的风采。
三
孙皓是孙权废太子孙和之子,也即是孙休这位皇帝的侄子。对于孙皓来说,不仅年龄相对年长,还因为个人的才能获得了东吴大臣的认可,得以成为东吴皇帝的人选。于是,濮阳兴和张布说服朱太后让孙皓继位。这一年,孙皓二十三岁。永安七年(264年)八月初三日,孙皓被拥立为帝,时年二十三岁,孙皓即位后,任命上大将军施绩、大将军丁奉为左右大司马,张布为骠骑将军,加侍中,对诸位大臣班赏。同年十月,吴景帝孙休的四个儿子则分别封为豫章王、汝南王、梁王、陈王。
据《江表传》记载,孙皓初立时,下令抚恤人民,又开仓振贫,一时间,孙皓被人们认为是贤明的君主。但是,在小有成就之后,孙皓就显示出自己志得意满,甚至粗暴骄盈的一面。在发现孙皓的变化之后,濮阳兴和张布暗地里感到后悔,有人告诉孙皓,二人被诛。至于当初推举孙皓的左典军万彧,自恃自己与孙皓有深交,频频劝谏,惹得孙皓发怒,也招来杀身之祸。
四
最后,甘露元年(265年),孙皓逼杀朱太后,随后又把孙休的四个儿子遣送到一个偏远的小城,到达后,不久又追杀其中较年长的两个。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在坐稳江山之后,孙皓暴露出自己残暴多疑的一面,这体现出在他对孙休妻子、儿子的杀戮上。天纪三年(279年)冬天十一月,晋武帝令镇军将军司马伷、安东将军王浑、建威将军王戎、平南将军胡奋、镇南大将军杜预、龙骧将军王濬、巴东监军唐彬等分六路大举伐吴。天纪四年三月壬寅日(280年5月1日),王濬最先到达,孙皓听从胡冲的建议,仿效刘禅的做法,也即主动向西晋军队归降。
公元280年,西晋大将王濬接受孙皓的投降,亲解其缚,接受宝璧,焚烧棺榇,并派人将孙皓一家送到晋都洛阳,孙吴至此灭亡。在此基础上,孙皓归晋来到洛阳之后,得到司马炎接见,被赐号为归命侯。之后,孙皓便在洛阳居住。总的来说,对于孙皓这位君主,显然不能称之为三国时期的贤英主主,也即孙皓登基之后,不仅没有增强东吴的国力,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吴国的灭亡进程。而在此之前,孙策传位给孙权,后者无疑是奉命于危难之际,通过努力避免了江东势力的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