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特务组织中 东厂和西厂是做什么的

还不了解:明代东厂和西厂的读者,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明代的东厂和西厂都是干嘛的?

明代时期只有东厂一直存在,西厂存在的时间很短,或者说西厂类似于一个临时性办事机构,所以说两者如何分工是有问题的,因为不存在分工问题,两者都是特务组织,负责侦察百官和民间情况 但大部分时间都是东厂在执行这个任务。

我们首先看西厂从设置到废弃的过程,这个时间很短。

西厂的全称是西辑事厂,他的建立起源于明宪宗成华十二年(1476年)时期发生的几件怪事。

第一件怪事是正月的郊祀,也就是明代皇帝按照礼制要前去北京正阳门东侧的大祀殿举行祭祀皇天后土的祭祀典礼,明宪宗这天按照惯例举行郊祀时,但是天气突变,有大风吹灭了祭祀用的蜡烛,执行典礼的力士和乐官还有被冻死的。这种怪事使得北京居民议论纷纷。

第二件怪事是半年后,北京西城一带出现了类似于狗一样的黑色怪物,它昼伏夜出,经常伤人,但是人们却抓不到它,有一次甚至进入了皇宫,弄得人心惶惶。

第三件事是这一年的李子龙谋反案,李子龙此人以左道活动,与宦官鲍石、郑忠结交,甚至把他带到万岁山观望皇帝,但是被锦衣卫发觉,最后被诛杀。

第四件事则是明宪宗在上早朝的时候,当时东班的文官序列突然传出盔甲相撞,刀兵相接的声音,华盖殿内立刻一片乱相,明宪宗也想立刻离开,最后是锦衣卫护驾,明宪宗才冷静下来。

由于这些怪事的发生使得明宪宗对于宫廷内外感到了极为紧张和不安,尤其是李子龙的潜入宫廷。同时明宪宗对于锦衣卫和东厂的办事能力产生了极大的怀疑,于是明宪宗决定设立一个新的特务组织西厂,成化十三年(1477年)正月,他让御马监太监汪直带着一百名锦衣卫官员和士兵组成西厂的人员,负责侦察朝廷内外。

西厂在当年首先寄纠出了两个大案。

杨晔案,杨晔是杨荣的曾孙,杨晔和父亲杨泰在家乡为非作歹,被人告发,于是杨晔逃到了姐夫董玙的住所,准备贿赂朝廷官员求情,董玙向锦衣卫韦瑛求情时,韦瑛则趁机向汪直告密,汪直由此逮捕杨晔和董玙,并且还搜出了他们的行贿人员名单。但是杨晔有计划但是没有准备钱财,西厂搜不到财富,于是严刑拷打,杨晔只好诬告叔父杨仕伟参与其中,于是西厂逮捕了杨仕伟,结果杨仕伟也交不出钱财,结果就是杨晔被拷打致死,杨泰论斩,杨仕伟,董玙贬官。

覃力朋案,覃力朋是南京的镇守太监,他在进献贡品的时候,用百艘官用船只夹带着私盐。这在当时是违法的行为,在经过山东武城县的时候被当地典吏查问,覃力朋打掉了这个典吏的牙齿,还杀了一个随行人员。汪直向明宪宗告发此事,覃力朋后来被赦免,但是汪直却受到了明宪宗的深度信任。

汪直虽然此后又纠出大案,但是由于西厂的大肆抓人和严刑拷打引起了官僚集团的不满,在成化十三年(1477年),内阁大学士商辂、万安、刘珝、刘吉上疏,历数汪直的十大罪状,要求取消西厂,最后明宪宗只好下令裁撤西厂,第一次设立西厂到废弃只存在了五个月。

但是一个月后,西厂再次设立,不过此时西厂不再由汪直控制,因为汪直在成化十四年(1478年)后一直在边关参与战争,实际上主持西厂事物的是吴绶和韦瑛,此后吴绶因为保护文官被掉往南京,韦瑛被掉往万全右卫,所以西厂没有实际上的那么恐怖,在成化十八年(1482年)再次被文官要求裁撤。第二次西厂从设立到废弃用了五年。

最后一次西厂设立已经明武宗时代了,在正德元年(1506年)由太监谷大用领导,但是正德五年(1510年),刘瑾倒台,西厂再次被废弃,这一次西厂只存在了6年,此后西厂再也没有设立。

可以说西厂前后设立三次,不过是皇帝想用于侦察的特务组织,但是存在时间都太短,他的任务里面也有侦察东厂的作用,但是由于时间短,没有什么意义。

东厂才是明代最为得力的特务组织,一直持续到明代灭亡。

东厂是朱棣下旨成立的,本名东辑事厂,它是朱棣在靖难之役后设立的特务组织,朱棣由于是发动战争夺取王位的,当时有大批的建文帝旧臣不满朱棣的统治,正是出于对于建文帝旧臣的不信任,于是朱棣组建了东厂用来监视百官,其实还可以监视锦衣卫。

东厂有两个主要功能:

刑狱审讯。明代的朝廷会审大案、锦衣卫北镇抚司拷问重犯等事件,都需要东厂派人监视,而且东厂由于受到皇帝的宠信,所以锦衣卫的诏狱基本上在东厂的控制下,而且东厂在最后也设置自己的监狱。东厂可以依照皇帝的意思任意抓人而不需要经过司法程序,所以东厂的权限十分大。

社会监视。东厂的主要作用是帮助皇帝侦查社会上的不稳定因素,也就是文武百官和社会名流的风向,他们可以任意逮捕这些人,这使得东厂的威力极大,使人害怕。

东厂的提督太监都是皇帝身边的红人,通常由司礼监中排名第二或者第三的秉笔太监担任,可以说势力极大,一直力压锦衣卫,是明代权势最大的特务机关,尤其是在明熹宗时期,东厂提督魏忠贤把东厂的地位拔到了顶尖。

东厂是明代最为主要的特务机关,它和锦衣卫并称厂卫,而西厂的地位远远没有东厂高,所以他们没有分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