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太子朱标没有 死的话 朱标能不能压住其他藩王

还不了解:朱标和藩王的读者,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明代太子朱标如果不死,能压制住众多藩王吗?

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削藩,导致自己落得个不知所踪的下场,引起人们的无限猜想,如果朱标不死,继位的人是朱标,藩王是否敢造反,朱标是否压制得住藩王。

惋惜的朱标

朱标出生于龙凤元年九月五日,这一天朱元璋正在攻打他未来的根据地南京。

当他得知儿子出生的消息,兴奋的过了头,跑到附近的一座大山上,亲手刻下一行大字:“到此山者,何患无嗣?”

有的人或许好奇,朱元璋的一生总共有二十六个儿子,只不过是一个儿子出生,有必要这么兴奋吗?有必要!因为朱标是他的第一个儿子。

随着朱标的出生,朱元璋终于体会到了家庭的温暖,终于体会到了回到家有人做饭,回到家有人叫父亲的感觉。

自从朱标一出生,朱元璋就将他当成继承人来培养,不管后来生了多少儿子,朱元璋一直视朱标为唯一。

在朱元璋打天下期间,其他皇子的学业基本上无人注意,这也是为什么朱棣活了一辈子,学历最多只是初中水平的重要原因。

而朱标的学业不但有着朱元璋亲自指导,还有着当时天下最著名的儒师宋濂亲自指导,人跟人真的是比死人。

开国之后,朱元璋成了天下的统治者,条件起来了,儿子的教育当然得跟着提高。除去朱标之外的其他皇子,到这时才有名师教导,才得到朱元璋的注意。

不过人家朱标到这时就不仅仅是名师指导,简直是天下间第一教师团队指导。开国第一文臣李善长负责教文,开国第一武将徐达负责教武,宋濂到这时都已经成为了配角。

朱标与其他的皇子不同,朱标未来是要当皇帝的,不能够只熟悉书本上的东西,也必须要熟悉如何处理奏折,应对天下大事。

因此,朱元璋在洪武十年将处理朝政的大权交到了朱标的手中,凡是大臣递上来的奏折,先是朱标处理一遍,再交到他的手中,做最后的处理。

如果朱标有不妥的地方,他会命令侍从叫朱标到身旁,细心的教导朱标,这件事情该如何做,那件事情该如何做,还将处理朝政的四字要诀说给朱标听。

做皇帝第一要仁,只有仁才能够不残暴;第二是要明,只有明才不会被奸臣蛊惑;第三是要勤,一定要勤勤恳恳,才不会懒于政事;第四是要断,一定要有决断,才能够快速准确的处理政事。

朱元璋大肆屠杀功臣,从表面上来看是为了自己的统治,但实际上是为了朱标。

史书上的一段故事,可以证明这一点:

有一天,朱标看到朱元璋的清单,意识到朱元璋又要杀人,所以进行劝解。

朱元璋面对朱标的劝解并没有生气,而是命令侍从找来一根长满刺的棍子,扔在朱标的面前,叫朱标捡起来。朱标不是白痴,当然不会捡。

朱元璋得意的对朱标说,我杀人就是为了帮你除掉棍子上的刺。

朱元璋为了朱标,倾尽了一生的心血,却不曾想朱标在三十七岁那一年突然间染上重病,任何太医都束手无策。

朱元璋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这个平日里最疼爱的儿子跟自己阴阳两隔。

朱标去世的时候,朱元璋整个人浑浑噩噩,如同死人一般,其中有疼爱,也有多年以来培养的不甘。

朱元璋是皇帝,是国家的统治者,无论有多么的痛苦都必须要从痛苦里走出来,国家要没有了他,怎么运行。

朱元璋强忍着痛苦,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太子。

朱元璋的这个举动引起了一个人的强烈不满,这个人就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朱棣。

以前朱标活着的时候,论资排辈是老大,再有着朱元璋多年以来的培养,当太子并没有什么不妥。

可是朱允炆一个年仅十五岁的孩童能懂什么?竟然让这样一个人当太子,难道我就不能当吗?要了解我曾经率领军队兵不血刃的就降服北元的残兵主力。

这种功劳放眼众多皇子,谁能能够匹敌?可为什么偏偏是辈分小,没有一丁点功劳的他。

不服的情绪一直隐藏在朱棣的心中,直到朱棣付出行动。

削藩把自己给削没

朱允炆十五岁丧父,二十一岁丧祖父,同时继承皇位。二十岁出头的朱允炆心中一直有一件想做的事情,那就是削藩。

朱元璋将所有的儿子都分封在外,每一个人都有领地,有兵马,少则几千,多则上万,甚至十几万。

在朱元璋看来,他的这些儿子就是未来继承人的屏障,只要这些儿子在,未来的继承人就可以安心治理天下。

可未来的继承人却不这么看,未来的继承人认为这些分封在外的藩王就是皇位的威胁,外敌他们可以抵御,但是如果他们有异心,那该怎么办?

朱允炆曾经跟朱元璋说到过藩王的危害,可是朱元璋根本不以为意,由于藩王是叔叔,他也不能多说什么。

一代人的事情终究得一代人来解决,朱允炆不想将削藩的事情交由他的儿子解决,在继位的第一时间里就开始削藩,削的第一个藩王是周王。

为什么削的第一个藩王是周王呢?其中大有学问。

在外的藩王虽然有二十三个,但是朱允炆的眼睛一直只盯着一个,就是燕王朱棣。

在众多藩王当中,朱棣的势力最为庞大,同时野心也最为庞大。

朱棣拥有十几万的军队,而且平日里对朱允炆向来不敬。朱允炆尚未继位的时候,曾不顾身份有别,动手拍朱允炆的肩膀。

朱允炆继位,其他的藩王觐见朱允炆都是规规矩矩,而他呢?竟然敢走着朱允炆才能走得皇道而入,但这还不是最过分的。

最过分的是,不了解他哪里来的底气,敢站着一直不拜。

之所以第一个削周王,是因为周王是朱棣的同母弟弟, 害怕出现打虎亲兄弟的情况。

朱允炆不断的以各种名义削弱朱棣对藩地北平的控制,先后调任自己的亲信到北平掌握行政权,掌握军事权。

再将朱棣将近一半的兵力调离北平,还特地命令宋忠率兵三万驻守在山海关一带,卡住朱棣的喉咙,以备不时之需。

朱允炆终究是小看了朱棣,朱棣在北平盘踞二十年之久,其势力早已根深蒂固,想要彻底铲除,痴人说梦。

被逼急的朱棣起兵造反,仅仅只用了不到三天的时间就彻底控制了北平,毁灭了朱允炆在北平布置的一切。

朱棣从建文元年七月开始造反,期间多次大胜,就比如郑村坝之战,白沟河之战,但是却迟迟突破不了山东这道防线,一直在山东与北平之间来来回回三年。

直到建文三年十二月在姚广孝的提醒下,朱棣才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难不成要攻下南京必须要攻下山东?就不能够往别的地方攻往南京吗?随后朱棣就如同一辆失控的汽车,绕过朱允炆布置在山东的防线,直接往南京冲去。

由于驻守在山东的将领压根没有想到朱棣竟然会做出如此行动,纷纷追击朱棣,却不曾想朱棣连续在路上埋伏,试图阻止朱棣的计划皆以失败告终。

建文四年六月,朱棣攻破扬州,兵临南京城,在内奸李景隆、谷王的内应下,得以兵不血刃攻破南京,成功称帝。

而这时的朱允炆惊恐不已,他根本没有想到削藩会削到这种局面。他与皇后一把火烧了皇宫,自焚而死。

明代的官修史记载朱允炆与他的皇后是自焚而死,但是后人却不相信,因为都已经自焚而死,面目肯定不清,谁又能够肯定自焚的人就是朱允炆与他的皇后。

正因此,清代修的《明史》才给了朱允炆一个模模糊糊的结局,到底是自焚而死,还是逃出宫外,不得而知。

断然不敢造反

如果朱标不死,顺利继位,在短时间内肯定不会削藩,毕竟朱标在生前从未有过削藩的念头。

之所以是短时间,因为谁也不了解后面朱标会产生什么样的想法,说不定会在哪位大臣的劝导下,就开始削藩。

如果朱标削藩,天下二十三位藩王绝对没有一位敢造反。就算是朱棣,也得打包好行李,等待朱标削他。

在很多人看来,朱标就是一个仁慈的人,朱元璋要惩罚他的兄弟,他站出来说话,朱元璋要杀大臣,他也站出来说话。

朱标是一个仁慈的人不假,但是这种仁慈必须要保证他的利益。

朱元璋对开国功臣大开杀戒,明代的开国功臣能够活到善终的寥寥无几,在这期间朱标只有一次劝说朱元璋不要杀戮,因为这一次要杀的人是他的老师宋濂。

而在其余的时间里,他眼睁睁的看着朱元璋杀戮,因为他明白开国功臣能够威胁到他日后的统治,所以既然朱元璋想干,倒不如让朱元璋去干,反正骂名又用不着自己来背。

朱棣能够在造反的过程中数次深陷重围,又数次突围,并不是因为他勇猛,而是因为朱允炆太过仁慈。

历史上哪里有皇帝面对造反的臣子,还特地下一条命令,不允许杀死造反的臣子,只能够活捉。

如果是朱标,肯定不会下这一条命令,而不下这一条命令,朱棣早在东昌之战的时候就得命丧黄泉。

要了解,当时他深陷重围,有无数个枪口对着他,但是迫于朱允炆的命令,不敢对着他射,这也是为什么与他同样深陷重围的张玉被砍成肉酱,而他能够突出重围。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虽然二十三位藩王全部都是朱元璋的儿子,但有朱棣这种觉悟的,就只有朱棣一人,其余的没有一个敢反抗。

如果说继位的是朱标,朱标从小照顾兄弟到大,一声令下,兄弟肯定不至于像对朱允炆一样保持不动,而是会主动出击,围攻朱棣。

朱棣的兵力有限,肯定架不住各地藩王的围攻,可以说根本不需要出动朝廷的兵力,叛乱自然平定。

有的人或许好奇,朱标要削藩,藩王难道就因为昔日的情义帮朱标吗?之所以藩王不帮朱允炆,是因为朱允炆的手段太狠。

按道理来说,叔侄一场,削掉兵力也就行了,可是朱允炆直接削为庶民,这种事情发生在谁身上谁都受不了。

而朱标就不同,他与藩王们一块长大,有着朱允炆难以理解的情谊。

他削藩肯定会顾及到兄弟的生活,就算削也只是削掉兵力,再过分一点也就是安排另一个地方,生活照旧。

藩王虽然没有了兵力,但之前怎么样,现在还是怎么样,所以没有必要对朱标不理不睬,毕竟是自己的大哥,况且朝廷能够随时调动的六十万军队还在那里放着。

造反是一笔买卖,朱棣就算想造反,也得弄弄算盘,看合算不合算,而明显不合算。

朱棣不造反,就说明了所有藩王都不会造反,因为从朱允炆削藩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藩王当中只分朱棣与其他藩王。

结语

历史往往就是那么巧合,朱元璋封在外的二十三位藩王,只有朱棣一位有造反的野心,恰好朱标去世,年幼的朱允炆继位,给了朱棣造反的机会,成就了永乐盛世。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