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明朝后期的经济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有何影响?

明朝,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下面知秀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朱元璋自立国之后,为了防范北元和藩屏帝室的目标,他大封诸子为王,并且为其赋予极大的政治和军事权力,试图依靠宗室的力量来实现对全国的有效统治。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藩国羽翼渐渐丰满,对朝廷构成了威胁,于是建文帝上台之后,进行了激烈的削藩,但也因此引起了剧烈的反弹,于是乎燕王朱棣就此通过一场靖难之役而成功登上了皇位。

然而,以藩王的身份入继大统的朱棣,很快就接过了建文帝的削藩举措,以逐步剥夺藩王军事权力为核心进行高强度削藩,然后再经过明宣宗朱瞻基和明武宗朱厚照等对藩王的严加限制。

由此,各个藩王的宗室成员都成为了一群庸庸碌碌和嗷嗷待哺的无能之辈,他们成为了一群即便有才华能力也没有发挥舞台,只能坐享俸禄的庞大寄生群。

不仅如此,这群寄生虫还不断地利用其宗室的威严和权力,兼并土地,染指商业,对于商品经济的流通造成了影响,而这一切无疑都大大加重了明朝中后期的财政负担。

按照开国之初所立下的规定,明朝所有的宗室成员,包括但不限于亲王、郡王、将军、中尉、公主、郡主等都需要朝廷掏钱来供养他们。

起初宗室成员数量很少,所以朝廷负担他们的俸禄也觉得相当轻松,只要他们别闹,一切都会好吃好喝地免费供着。但在这样安逸的环境下,宗室成员的繁衍速度是十分快的,由此给国家造成的财政压力也随着迅速飙升,最终压垮了整个明朝。

明代各个时期的宗亲人员数量有多少,根据史料统计,洪武年间,亲王、郡王以下的男女人数只有58位;到了永乐年间,就已经增到了127位;到了百余年后正德年间,就已经来到了惊人2700位;到了嘉靖年间,总共的宗室人口已经突破了10000;隆庆年间,已经来到了28924位;万历年间,现存的宗室人口就已经突破了100000位;直到了崇祯晚年,一度来到了221667位。

为什么明代宗室人口繁衍得如此迅速,这与明代各个皇帝对他们所采取的限制政策有很大的关系。

比如:禁止两个藩王彼此之间私底下见面;禁止这些藩王去从事四民之业,将其禁锢在一座城池里。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这些无所事事的宗室成员,只能将时间全都用在吃喝玩乐上。

而当时明朝规定,一个宗室成员家里人丁越多,所能领到的俸禄也就越多,所以他们便尽量多娶妻纳妾,疯狂地多生孩子,甚至大批收养异姓子女。又因为嫡出的子嗣所能够领到的俸禄,比庶出的要多很多,所以又出现了大量的庶冒嫡现象。如此一来,宗室的人口怎么可能会不多呢?

而与此同时,明朝每年所固定给宗室成员的禄米也十分的优厚,但按照最初的规定为,仅以禄米计,亲王可领五万石,郡王为六千石。郡王的儿子,年十五以上的,每一位都要拨田六十顷;而已受封的公主,则可以得到庄田一所,每年差不多可以借此收到粮食1500万石,钞2000贯。

后来朱元璋觉得俸禄给得太多了,便将亲王、郡王的禄米,从五万石、六千石,分别减少到一万石和两千石,但新增了一条规定,郡王的嫡长子袭封郡王者岁赐比始郡王减半支给。

朱元璋的这条量减规定,表面上是较少了宗室成员的俸禄,但最终呈现的结果就是名减实增,按照最初的规定,郡王的儿子到了十五岁成年之后,就可以拿到朝廷拨给的六十顷农田,并且作为其子孙后代的永业,也就是说无论这个郡王儿子的后代子孙是多是少,都只能从这六十顷农田去支付。

但这量减规定一出,郡王的儿子的后代,也就是镇国的子孙,每人每年可领200石至1000石的禄米,如此以来,其所能够领到的禄米已经远远超过了六十顷田地所生产粮食的总数。

由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宗室人口急速膨胀,朝廷所负担给他们的禄米是越来越多,已经严重到影响经济运行的程度。

而且,朱元璋还把他这条宗室俸禄量减规定,给写进了《皇明祖训》里,成了永制,后世皇帝想要更改也更改不了。

当时间来到明朝中后期时,这群嗷嗷待哺的宗室人口已经一度把朝廷的财政收入给吃成了逆差,其所需要供给的禄米已经超过了全国田赋的总收入。

比如万历四十二年,宗室人口一共有103200人,按照规定朝廷所需要供给的禄米为30753600石,而在当时一年的田赋总收入,28369247石,已经出现了8.4%左右的逆差;

而天启四年,宗室人口一共有133128人,按照规定朝廷所需要供给的禄米为39672144石,而在当时一年的田赋总收入,25793645石,这个逆差已经从8.4%左右,来到了43%左右。

所以明朝中后期,就经常出现了拖欠禄米的情况,而这些已经享受惯了好生活的宗室人口得不到禄米,不敢向朝廷发火,只能向底层的穷苦老百姓发火!大肆兼并、抢夺他们的土地,来维持他们优渥的生活条件。

而农民被兼并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忍无可忍的他们只能奋起反击,由此出现了大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最终击垮了整个大明王朝。

所以后世才会出现这种说法,大明王朝是怎么变穷?是被这一大群宗室人员给吸血,吸穷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