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在位时间那么长 赵匡胤为何没有立下太子

对赵匡胤和太子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知秀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赵匡胤为什么一辈子没立太子?

赵匡胤心里苦啊!

自己顶着千古骂名,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篡夺了老柴家的江山,建立了大统一的北宋王朝,结果,皇位愣是没有传给自己的子孙。

因为,被他弟弟赵光义“截胡”了。

赵光义这个人,也不讲究,夺了哥哥的皇位也就算了,还弄出来一个“金匮之盟”,假模假样的说:“我们哥俩感情好,老太太说了,让哥哥把皇位传给我”。

这个“金匮之盟”,有些朋友可能不熟悉,我简单讲一下。

话说,当年杜老太太,也就是赵匡胤和赵光义的生母,去世的时候,专门把赵匡胤和赵光义叫到床前,问赵匡胤:“你了解你的天下是怎么得的吗”,赵匡胤很孝顺,说:“全部都是托祖宗的福”。

杜老太太说:“别整那些没用的,你能坐天下,还不是因为欺负老柴家孤儿寡母,所以,你以后要把皇位传给弟弟,这样老赵家的江山才能稳固”。

为了防止赵匡胤不听话,杜老太太还专门让宰相赵普把这个事儿记录下来,放到一个“金匮”之中。

这就是所谓的“金匮之盟”。

如果赵匡胤能活过来,肯定会把这个玩意儿给撕得粉碎:“放屁,都是放屁,老子有儿子,为啥不传给我儿子,老子走的时候,我大儿子赵德昭都25岁,怎么就不能接我的班?”。

这个金匮之盟,有个明显的漏洞。

当年杜老太太去世的时候,北宋刚刚建立,赵匡胤35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老太太难道有前后眼,她怎么就了解,赵匡胤去世的时候,小孙子还没长大,这不是咒儿子早死吗?

所以说,所谓的“金匮之盟”,只不过是赵光义的一个遮羞布罢了,为自己的皇位,找一个合理合法的证据。

不过话又说回来,赵匡胤明明有两个帅儿子,但是,他就是不立太子,直到他50岁去世,长子赵德昭也没有当过一天太子。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赵匡胤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呢?

提心吊胆,赵匡胤的北宋只是一个花架子

从我们现代人的角度来看,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建立了相对大统一的王朝, 延续了300多年的历史。

可是,对于当时的赵匡胤来说,这些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赵匡胤身处的是什么时代?五代十国,城头变幻大王旗,杀皇帝比杀只鸡还容易,赵匡胤会黄袍加身,难道别人就不会吗?

再说了,“黄袍加身”也不是赵匡胤的原创,这事儿,后周大老板郭威早就干过,赵匡胤,不过是一个“翻板的郭威”而已。

所以说,在赵匡胤心里,“大宋”的旗帜能扛多久,他也没有一点数,弄不好就会“二世而亡”,五代十国变成“六代十国”,甚至更多“代”。

赵匡胤是常年领兵打仗的人,他了解,如果立赵德昭为太子,万一哪天自己“挂了”,大家肯定拥立小赵德昭为新帝,主少国疑,妈呀,这个画面,赵匡胤太熟悉了,当年,他就是这么欺负老柴家的孤儿寡母的。

所以,赵匡胤一直不敢立太子,他想等一等,等大宋江山稳固了,再立也不吃,反正自己还年轻,再活个三十年没问题。

不过,赵匡胤也不傻,他了解,即便不立太子,他一挂,手下的人肯定也会造反,为了能保证大宋江山稳固,他必须得有一个接班人,而且,这个人必须能镇得住场子。

最合适的人,莫过于自己的弟弟赵光义。

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赵大和赵二这哥俩还真完美地演绎了,当年陈桥兵变的时候,赵光义就是积极支持者。

北宋建立后,赵光义又多次参加各地平叛行动。

因此,赵匡胤就把赵光义作为自己的“备份”,积极的培养,先是让他担任开封府尹,后来又封为“晋王”。

在五代十国时期,“开封府尹”这个职位,是有特别含义的,不是谁都能当得,一般谁当了开封府尹,那基本就是下一任的皇帝接班人了。算是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大家都心知肚明。

当然,赵匡胤也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他一方面培养自己的弟弟,作为关键时刻镇场子用,另一方面,他也在努力地让这个“关键时刻”不要出现。

具体的做法就是“杯酒释兵权”。

通过两次杯酒释兵权,赵匡胤基本解除了各地藩镇军事力量的威胁,把军事大权全部集中到了禁军手中。

这个时候,赵匡胤才转过身来,想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但是,他发现,形势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弟弟赵光义已经尾大不掉了。

尾大不掉,赵光义已经控制了半壁江山

赵匡胤让赵光义当开封府尹,本来是做个备份,但是赵光义却错误地理解成,这是一个信号,让自己继位的信号。

于是,在开封府尹的任上,他大力发展自己的势力,做好了一切接班的准备。

对于大臣们来说,“开封府尹就是储君”,这个不成文的规定,他们还是很懂规矩的,纷纷主动投靠了赵光义。

毕竟,谁不想给自己留条后路。

为了削弱赵光义的实力,给自己儿子赵德芳铺路,赵匡胤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迁都”。

公元967年,赵匡胤提出要迁都洛阳,甚至有可能的话,要迁都长安。因为从周到汉,都在西北部,凭借着独特的地理位置,保证了几百年的国祚。

这个计划,对于赵匡胤来说,是一石二鸟。

说实话,开封确实不符合作为都城,平原地带,无险可守,黄河悬河,常年泛滥,迁都洛阳或者长安,都是比较理想的。

另外,赵光义的势力在开封,迁都洛阳,必定能削弱他的势力,顺势推出太子赵德昭。

惋惜,赵匡胤失算了,不但大臣们反对,赵光义也反对,他说了一句话:“治国,在德不在险”。

于是,迁都计划就流产了。

对于赵光义来说,他当然不愿意迁都,自己在开封经营了多年,迁都洛阳,自己就啥也不是了,对于大臣们,他们的全部家当,田产,地产都在开封,他们也不愿意迁都。

多年后,金人直捣开封,靖康之变。赵光义如果泉下有知,我看他如果“用德,去和金人讲理”。

回到开封5个月后,赵匡胤就离奇去世,留下了一个千古谜案“烛影斧声”。

在北宋开国初期,赵匡胤确实没有想过立太子的事儿,但是,到了后期,他想立太子的时候,却发现弟弟赵光义已经做好了接班的准备。

200年后,赵构在江南建立了南宋之后,因为自己生不出儿子,又把皇位传给了赵匡胤的七世孙赵慎。

这对于赵匡胤来说,应该是一个小小的安慰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