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瞻一生最遗憾的事情是什么?感兴趣的读者和知秀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诸葛瞻是诸葛亮的儿子,在蜀国名气很大,他后来在魏国大将邓艾灭蜀时,与邓艾大战于绵竹关,诸葛瞻被邓艾击败死于战场,临死前曾言:吾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进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而反?这也是总结蜀汉败亡之根源。
然而诸葛瞻临死前自认有三宗罪的事是记载于唐朝时期的史书《元和郡县志》之中,在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中并没有记载这些,《三国志》中所记载这句话是出自诸葛瞻长子诸葛尚之口。
诸葛瞻阵亡之后,他的部下都劝诸葛尚率残部撤退保存实力,但诸葛尚却坚持不肯撤退回成都,他感叹说:“父子荷恩,不早斩黄皓,以致败国殄民,用生何为。”诸葛尚感叹完之后就率残部冲入战阵与父亲诸葛瞻一同殉国了。
所以成书于唐朝的《元和郡县志》所记载诸葛瞻自认为三宗罪蓝本是由其子诸葛尚在殉国前所说,然后加以改编,这就使得诸葛瞻早就看出蜀汉败亡的根本原因,但却只能感叹自己没有能力制止,也使得诸葛瞻在临死前把蜀汉灭亡的责任推卸得干干净净。
所以从这段记载也能看出诸葛瞻父子并没有把蜀汉败亡的原因归咎于姜维身上,但诸葛瞻在与董厥联合执政时,确实也弹劾反对过姜维,而关于姜维穷兵黩武致使蜀国衰败也是很多史料中都赞同的事情。
其实蜀汉灭亡从史书记载可以看出主要原因在于刘禅昏庸宠信奸宦黄皓和姜维的穷兵黩武,黄皓是奸佞宦官这毋庸置疑,刘禅重新黄皓致使误国也是公认。
至于姜维穷兵黩武致使蜀国国力衰败也在《三国志》和《华阳国志》等史书所公认,陈寿是蜀汉晚期的官员,他后来投降晋朝之后编撰了《三国志》,他与姜维曾同处一个政权且时代相近,他评价的比较客观,他认为姜维是“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老子有云:‘治大国者犹烹小鲜’况于区区蕞尔,而可屡扰乎哉。”
在两晋时期的另外一位史学家常璩所著的《华阳国志》里也认为姜维“才非亮匹,志继洪轨,民嫌其劳,家国亦丧矣。”
常璩认为诸葛亮是“然亮政脩民理,威武外振。爰迄琬、祎,遵脩弗革,摄乎大国之间,以弱为强,犹可自保。”
这意思是就是说诸葛亮虽然数次北伐,但他总能保持经济和军事的平衡,即便对外征战也不会过度损耗国力。而姜维无诸葛亮之才能,却有着诸葛亮北伐的勇气,所以姜维穷兵黩武,是致使蜀汉后期国力日益衰退主要原因。
所以说姜维在蜀汉重臣费祎和蒋琬去世后多次发动对魏国战争,却毫无建树,难以撼动魏国边境分毫,这些是典型的劳民伤财之举,姜维有诸葛亮的勇气和军事眼光,但却没有诸葛亮的政治能力,他只会在外统军,不会对内妥善处理内政,以至于蜀国在他的北伐之下本就不强的国力日渐衰退。
后主刘禅也是能认识到这个问题,所以刘禅最后弃用姜维,叫停了北伐,可是刘禅自身问题缺点也很多,宠信奸宦黄皓,最终酿成了蜀汉灭亡之惨剧。
再说回诸葛瞻,为什么会把诸葛瞻自认三宗罪里面带上一个不能制衡姜维的罪责呢?除了上面说的姜维本身穷兵黩武是蜀汉败亡的原因之一,还有就是诸葛瞻本人确实曾给刘禅上书反对过姜维的穷兵黩武。
诸葛瞻这个人其实在历史上来说是有些言过其实、眼高手低的一个人,蜀汉败亡他也要负有直接责任。
诸葛瞻是诸葛亮老来子,诸葛亮一直到46岁才有了诸葛瞻,所谓知子莫若父,诸葛亮曾经给在东吴做大将军的哥哥诸葛瑾写信,诸葛亮在信中告诉哥哥诸葛瑾: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诸葛亮的意思就是诸葛瞻虽然聪慧机智,但他担心其过于幼年成熟难成大器。甚至诸葛亮在临终前担心儿子难成大器,还特意写了《诫子书》来提醒诸葛瞻。不过事实证明诸葛亮的担心完全是正确的。
诸葛瞻其实天资不错,也有一定的聪明才智,毕竟有着诸葛亮优秀的遗传基因,但是诸葛瞻完全是被老爹诸葛亮的声名给捧杀了。
据《三国志》记载诸葛瞻自幼记忆力极强,有过目不忘之能,擅长书法绘画,也是一位文人雅士,这样的人如果没有老爹诸葛亮的盛名,可能会是一代才子,不过可惜他的老爹诸葛亮名声太响亮了。
由于诸葛亮才能卓越且在巴蜀深得人心,当时的巴蜀百姓都十分信服诸葛亮,认为诸葛亮是不世出的明相,所以由于诸葛亮的关系,巴蜀百姓对诸葛瞻也抱以厚望,诸葛瞻在政治上稍微做一些事情就会被百姓各种吹捧,甚至与他无关的政策事务都会被人们认为是诸葛瞻所提议,都认为诸葛武侯又为老百姓办实事了。
所以说在诸葛瞻的成长道路上是一帆风顺,只有鲜花和掌声,没有失败和挫折,诸葛瞻的能力被过分渲染,久而久之也造成了诸葛瞻过于自信,也为后来绵竹关之败埋下了伏笔。
诸葛瞻这个人自从步入政坛之后就带着的是无比的自信,他听不进去别人的劝告。其实诸葛瞻最初是支持北伐魏国的人,曾经诸葛瑾的儿子也就是诸葛瞻的堂兄东吴大将军诸葛恪也是穷兵黩武讨伐魏国,无功而返,当时诸葛亮的旧部张嶷曾经劝诸葛瞻给其堂兄诸葛恪写信制止他穷兵黩武行为,张嶷认为诸葛恪如此不顾东吴实际国力讨伐魏国肯定会遭致大祸,但诸葛瞻却反而认为诸葛恪有胆识有魄力,他并没有及时劝阻诸葛恪。
最终结果就是诸葛恪后来被魏国打败,在东吴国内威望大损,不久之后被东吴宗室孙峻所诛杀,诸葛瑾家族被屠戮殆尽。
诸葛瞻主张北伐也是看当时的蜀汉政治局势而定,在费祎和蒋琬去世之后,姜维逐渐掌控蜀汉军政大权时,姜维主张北伐,诸葛瞻则极力赞同姜维北伐。
到后来姜维北伐武功致使蜀汉国力受损,刘禅启用诸葛瞻为卫将军与大将军董厥联合执政,这时候诸葛瞻又看出了刘禅不想北伐,想休养生息的意图,于是诸葛瞻带头上书弹劾姜维,认为姜维穷兵黩武,误国误民,也就是因为这一点,所以《元和郡县志》中给诸葛瞻自认的三宗罪中加上了外不能制衡姜维的说法。
实际上诸葛瞻的政治立场完全是看政治局势而变,他嘴上说着姜维误国,黄皓误国,但是只有真到刘禅想收拾姜维时他才落井下石,为何在姜维掌权时他没敢直接反对姜维,反而是赞同姜维北伐。
而且姜维在内有黄皓进谗言,外有诸葛瞻的弹劾之下被刘禅罢免军权后,已经制约了姜维,那么诸葛瞻为什么不去收拾黄皓呢?
很简单就是因为不敢,当时刘禅十分宠信黄皓,诸葛瞻明知黄皓是奸宦误国,他也没敢带头上书弹劾黄皓,而他之所以敢带头弹劾姜维,而是因为他看出刘禅对姜维的不满意了,所以他敢对姜维落井下石而已。刘禅还在宠信黄皓时,诸葛瞻却并不敢剪除奸宦黄皓。
看到这里就明白了诸葛瞻比其父诸葛亮差远了,而且因为他的过度自信,也导致了绵竹关之战蜀汉败得一塌糊涂,诸葛瞻统率三万蜀汉禁卫军却被仅有一万军队且劳师远征的邓艾击败,可见诸葛瞻军事能力有多差。
诸葛瞻率军到达涪县之后,他的部下黄崇建议诸葛瞻抢先占据险要地形,不能让邓艾的军队顺利进入平原地带,而过度自信的诸葛瞻自认为所率是蜀汉精锐禁卫军,且自负能力出众,所以他根本没把邓艾的一万远征军放在眼里。
就是因为诸葛瞻的过度自信,所以导致了邓艾军顺利进入平原地带,有机会排兵布阵,最终邓艾以少胜多,一万军队就攻克了诸葛瞻的三万精锐。
诸葛瞻被迫退守绵竹关,在进入绵竹关之后,诸葛瞻已经是处于战略被动形势了,而诸葛瞻并没有过人的军事才能,他的对手又是非常优秀的军事指挥官邓艾,所以诸葛瞻绵竹关很快失守,最终诸葛瞻只能殉国了,他还连累了有战略眼光的黄崇和儿子诸葛尚一同陪他殉国。
诸葛瞻战败,绵竹失守,直接导致了邓艾奇袭成都吓得后主刘禅直接开城投降,可以说诸葛瞻对蜀汉败亡负有直接责任,正是因为他的过度自信和轻敌导致了他战败殉国,他死不要紧,结果却吓得刘禅开城投降。因此说诸葛瞻本身就是一个言过其实、眼高手低的人。
而《元和郡县志》只是借诸葛瞻之口总结了蜀汉灭亡的三大因素而已,黄皓误国,姜维穷兵黩武,诸葛瞻绵竹战败,这是导致蜀汉灭亡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诸葛瞻认为姜维误国也完全是揣摩刘禅意图,所以才上表弹劾姜维,他没能制衡姜维和黄皓归根到底在于他并没有其父诸葛亮那般胆气和魄力,也说明了诸葛瞻言过其实。
不过诸葛瞻最后能以死殉国也算没有给诸葛亮丢人,因此后世也都很敬重诸葛瞻殉国的气节,总得来说诸葛瞻虽然言过其实,他并没有力挽狂澜的能力,但他还是非常有气节有勇气,这也是值得让人敬佩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