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周王国的畿服制度是什么?感兴趣的读者和知秀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古代的周王国,设计了理想的体系——
中心为王城;
外围是王畿,称为甸服;
再外围,是侯服;
再外围,是宾服;
再外围,是腰服;
最外围,是荒服。
服,指服从,王城外围,一共五服,一服更比一服远,因此,后世,把疏远的亲属关系,称为出了“五服”了,意思是已经没有啥关系了。
王城称为京,其郊外,称为畿,合称京畿,现在,韩国首都圈,就称为京畿道。
畿甸,都是田野的意思。
西汉时期,皇城外围,有三辅,是指皇城外围的三个郡,因此,有时也称为畿辅。
在古代,爵位有两种,王与侯,王高于侯。经常是王侯合称,比如,陈胜吴广起义时,宣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周王国有两种体系:封爵体系;宗族体系。
封爵体系——
1、王;
2、侯。数量多时,往往称为诸侯。
宗族体系——
1、公;
2、伯,甫,叔;
3、子;
4、男,孙。
包括了四代人:公,意即祖父;甫,即父亲;子,为儿子;男,为长孙。
这些是辈分,也有等级的意思。
男,到后世,有时转化为儿子的意思,但是在上古,是孙辈,而流传下来的成语有,孙男娣女,指孙儿孙女。
晋国曲沃三代统治者:曲沃桓叔,曲沃庄伯,曲沃武公,这里的叔、伯、公,都是等级的意思,随着曲沃的势力越来越大,其统治的称呼,也步步高升。
周文王数十子,其中,周武王以下,以周公旦、毕公高,地位最高,因此称公,其他诸子,都称叔,比如,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
当然,这里的叔,原本是排行,伯仲叔季,长子伯邑考,次子仲发,其余称叔,老幺称季载。第四子旦,此时也与其他兄弟一样,称叔,称为周叔旦,但是,当他成为托孤的辅政大臣后,身份不一样了,称为周公旦,此时,公、叔,就成为了区分等级的标志。
周公旦有八子,长子鲁公伯禽、次子周公君陈,其余各子,皆称为伯,比如,第四子蒋伯龄,这里,公、伯,也是表示等级高低的称呼。
男,孙,也是表示等级的称呼,如,秦将杨孙、逄孙,这里的孙,也是等级标志。
再比如,鲁桓公有四子,鲁庄公,仲孙,叔孙,季孙。其中,鲁庄公是男,长孙,其他三个弟弟,是普通孙辈,称为孙。
甫,即父,宋国有孔父嘉、华父督,陈国有仪行父,周朝廷有尹吉甫、仲山甫,这里的父、甫,也是表示等级。
西汉礼学家戴德、戴圣,编写《礼记》,因为西周的封爵体系和宗族体系,都有表示等级的含义,于是,他们干脆自己动手,将其合二为一了,经过他们的加工,古代的等级制度:国王以下的大臣诸侯,形成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礼记﹒王制》记载,诸侯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诸侯以下则是,上卿,中卿,下卿,上大夫,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国王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附于诸侯,曰附庸。国王朝廷的三公,级别等同于公侯,国王的卿等同于伯爵,国王的大夫等同于子男,国王的士,等同于附庸,皆高于诸侯的卿大夫士。
《左传》记载,诸侯,分为大国、次国、小国,就级别来说——
次国的上卿,相当于大国的中卿;次国的中卿,相当于大国的下卿;次国的下卿,相当于大国的上大夫。
小国的上卿,相当于大国的下卿;小国的中卿,相当于大国的上大夫;小国的下卿,相当于大国的下大夫。
左传认为,“上下如是,古之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