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礼议之争"是发生在明朝的政治性质纷争, 下面由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
正德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突然驾崩,由于其膝下无子,其父亲明孝宗朱祐樘也膝下无子,所以就只能继续上溯至爷爷明宪宗朱见深的后代。
根据兄终弟及制度,最终由明宪宗的第四子兴献王朱祐杬的第二子,同时也是明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继位,也就是后来的嘉靖皇帝。
嘉靖皇帝在继位之初,就让礼官去商议祭拜已故父王兴献王的典礼。
当时的首辅杨廷和与礼部尚书毛澄进行主张,要求嘉靖皇帝去认武宗的父亲孝宗为皇考,认兴献王及王妃为皇叔父母。
换句通俗点的话来讲,就是要嘉靖皇帝过继给孝宗皇帝当儿子,同时将自己的亲生父母,改称为叔叔和叔母。
如果嘉靖皇帝同意了,那么明孝宗的老婆张太后就是自己的嫡母。而由于明孝宗一生只有张皇后这个老婆,没有立过任何的嫔妃,所以她这个太后地位是十分稳固,作为外戚力量也是强大的。
如果张太后成为了自己的嫡母再加上以杨廷和为代表的旧朝大臣的上,那么嘉靖皇帝必定在朝政上会被压迫得没有话语权可言。
而张太后也有可能就此成为汉之吕后、唐之武后、宋之刘后般的存在。在张太后去世之前,自己恐无出头之日。
所以嘉靖皇帝死活都不可能同意,以继子的身份认孝宗皇帝为父亲。在他的观念中,他之所以当皇帝,是根据太祖皇帝朱元璋《皇明祖训》中制度规定而来,是符合法律和礼仪的,完全不需要去以孝宗继子的身份去继承,反而还要追封自己的生父兴献王追封为睿宗皇帝,并祭于太庙。
而如果嘉靖皇帝这么做了,张太后一派肯定也不同意,因为这就意味着孝宗这一脉已经绝嗣,那么以张太后为首的一整个外戚集团都会因此而严重缩水。
而杨延和作为一个传统的知识分子,非常重视礼这种东西,而且他作为一个前朝老臣,同孝宗皇帝的关系也很好,无论是出于维护孝宗皇帝的血脉不至于绝嗣,还是出于维护自己的名声和面子,又或者是出于夺取更多的权力,他都坚定不移地站在了张太后这边,同嘉靖皇帝,就继统的同时要不要继嗣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和争执,这就是著名的大礼议事件。
比如:在最初阶段,当朱厚熜于正德十六年,四月份准备前往京城继承皇位时,却突然在北京良乡这个地方停了下来。原因是京城那边的旨意是要朱厚熜以孝宗继子的身份从东安门入皇宫,并以太子的身份登上皇位。
但朱厚熜明明是根据兄终弟及制以宪宗长孙、武宗堂弟的身份继承皇位的,按礼就应该直接由紫禁城正门直入皇城。退一万步来讲,朱厚熜即便是孝宗的亲儿子、武宗的亲弟弟,但他所继承的始终是武宗的皇位,也不应该以太子的身份,登上皇位。
朱厚熜虽然当时还年轻,但他知道礼法的重要性,自然不同意从东安门进入皇城,所以就待在皇城外边不走了,最终朝廷被迫妥协,以朱厚熜以武宗堂弟的身份,从紫禁城正门进入皇宫,继承大统。
纵观大礼议事件,并不是如同表面那般的一场简单的礼仪争斗,而是一场新旧政治势力的较量。大礼议发生的日期,就是在朱厚熜还没彻底掌握住所有皇权时爆发的。
一旦朱厚熜在这一阶段妥协了,那么朝政大权就会自然而然地流落在张太后和杨延和的手中,被他们所把持。也正因为朱厚熜没有妥协,所以等到他掌握了所有的皇权之后,以杨延和为核心的文官集团就彻底在这场大礼议争斗中宣告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