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密如神鬼,疾如风雷。进不可当,退不可追。''诸葛武侯的名号,流传了千百年,仍然是十分响亮。他在世时,联吴抗曹,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先主刘备白帝城托孤,此后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为蜀汉立下了不世之功。后世有很多君王都不遗余力的为其加封,尤其是在唐朝,他被抬进了武庙,后世为其撰写的诗歌传记,更是不计其数。大都是夸赞他用兵如神,忠心耿耿。而同样忠于汉室,荀彧为什么没有像诸葛亮那样流芳百世呢?
(一)、同为忠臣,后世名声相距甚远
荀彧和诸葛亮一样,二人都是汉末的王佐之才。荀彧是曹操统一北方的不二功臣,也是建议他''奉天子以令不臣''的谋士,也是对大汉忠心耿耿的守节之士。就连苏辙都称赞其为''所以与操谋者,皆王者之事也,文若岂教操反者哉?以仁义救天下''。他对曹操做出的贡献,远不比诸葛亮于蜀汉少。
1. 秉忠贞之志,守谦退之节
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很多名人可能在当时并不算特别出众,但是因为他的忠,便能获得后世无底线的宣传。后人不断的给诸葛亮追加封赏,就是希望世人能够学习他的忠君爱国精神。
诸葛亮对蜀汉,可以说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未曾有一日,忘记过先帝的嘱托。尽心辅佐少主,以一己之力撑起了整个蜀汉。而荀彧也是忠于汉,不过他效忠的是正统大汉王朝。在群雄割据,战乱并起的时代,荀彧选择了当时敢刺杀董卓的曹操,尽心辅佐。
荀彧起初认为曹操也是忠义之士,而曹操也看中了荀彧的有勇有谋和一颗忠心。两人互相成就,终于统一北方。不过荀彧高估了曹操的忠诚,而曹操也低估了荀彧的气节。在曹操要求加封九锡之时,荀彧出来力阻。
荀彧知道,如果曹操一旦得逞,那么他就会有自己的封邑,有军队,有行政机构,就会彻底的脱离大汉的管制。因为荀彧的力谏,曹操''心不能平''。于是给了荀彧一个没有果实的盒子,意为''盒中无果,请君自采(裁)''。荀彧当即为他心心念念的大汉赴死。
荀彧只忠于汉朝,不忠于曹操。而诸葛亮只忠于刘备家,不忠于大汉。而且荀彧宁死守节,按常理而言,后世不应该对荀彧不闻不问,而不断的抬高诸葛亮。那么,这其中究竟有何缘由?
2. 踩曹捧刘,害了荀令君
在很多的小说和演义中,都把刘备塑造成仁义道德的名主,将曹操丑化为心理阴暗的枭雄。虽然荀彧是忠于汉室的,不过他都是帮曹操打的天下。在尊刘贬曹的社会环境影响下,荀彧自然也随着曹操名声的败坏而无人问津。
反观诸葛亮的主公刘备,他的名声很好,也一直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一向以仁爱的形象示人。所以,后世对其也是非常追捧。而跟着他一起打天下的诸葛亮,自然也会被''爱屋及乌''的提高形象。
很多人撰写三国作品时,都会站在主观立场上,自觉地认为刘备,刘皇叔才是正儿八经的汉朝正统。而曹操,不过是一个窃国之贼。正因如此,辅佐曹操的荀彧,也跟着地位下降。即使大家都知道,他是忠于汉室的忠义之臣,但还是因为他在曹操阵营,而不愿给其机会。
可是谁又能理解荀彧的良苦用心,他有一个士子梦,也有一个大汉梦。奈何这个顶级谋士独木难支,只能选择辅曹操以救汉于水火。而且,当时的曹操的确是对大汉忠心耿耿,绝无他意。
(二)、榜样的力量,孔明乃皇家首选
在古代读书识字之人本就不多,普通百姓哪有机会接触历史。所以,君王宣传什么,他们就会信什么。这种舆论氛围一旦兴起,也会从江湖之远,影响到庙堂之高。在荀彧和诸葛亮之间,他们更喜欢孔明的忠诚。
1.巩固统治,一场场的''造神运动''
白帝城托孤后,主少国疑,诸葛亮力挽狂澜,让原本处于摇曳之际的蜀汉变得异常稳固。最重要的是,他没有趁此时机,将大权独揽自己手中。君王们害怕的就是自己猝然长逝,国家乱作一团。他们更害怕有杨坚和赵匡胤这样的人物出现。所以,就必须得标榜孔明,一边宣传孔明的能力,一边宣传他的忠诚。
就是在向臣子们传达,人家诸葛亮那么大的本事,都没有说趁人之危,独揽大权,你们就该向他学习。荀彧虽一心匡扶汉室,但他选择的是曲线救国,即依靠曹操的力量来完成自己的梦想。其实荀令君也是无奈之举,他原本跟着袁绍,奈何此人胸无大志,小肚鸡肠,倒不如当时敢散尽家财,刺杀董卓的曹操有魄力。
在这两者之间,帝王们肯定是更喜欢尽忠职守的诸葛亮。虽然荀彧忠的是大汉,孔明忠的是蜀汉,但不论忠于谁,对后代统治者有用的忠,那才是真的忠。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底下的臣子们看到皇帝如此尊崇孔明,自己也不能落后。有文采的开始为其创作文学作品,当权之人,则想方设法的扩大孔明的影响。
2.''助纣为虐''的标签
荀彧出身于大夫世家,是受到汉朝礼教熏陶出来的传统人士。他从一出生开始,就将忠君爱国的烙在了心里。他有着很强的皇权正统观念,虽然辅佐曹操,但目的是想让孟德成为周公那样的人物。
只不过,经过多年的发展,曹操已不再是当年那个为汉室奔波的青年,他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利己主义者。
曹操变了,但荀彧未变,他还是一心匡扶汉室。尽管荀彧以死证明了自己的清白,但他毕竟帮曹操做了很多事情。而曹操又被描绘成大汉的窃国者,所以荀彧自然也成了他的''帮凶''。如此一来,后世又怎会宣传荀彧。
如果单纯论对大汉的忠诚度而言,荀彧直接完胜诸葛亮。而且皇帝也在曹操手里,从一定程度上说,忠于曹丞相,就是忠于汉献帝。但是荀彧发现曹操变心为时已晚,所以他宁愿舍生也要取义。
总而言之,荀彧在后世的知名度不如诸葛亮,就是因为跟随了''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的曹操。后世的帝王们,不希望出现孟德这样架空自己的人物,自然也不希望出现荀彧这样帮助曹操创业的忠臣。
(三)、后人休把留侯比,临没无颜见汉君
''文弱才华天下闻,可怜失足在权门''。在很多人的眼里,都认为荀彧是三国时期,唯一一个忠于大汉之人。天子无兵权之际,荀彧只能选择曹操。他把一辈子交给了大汉,也只有跟着孟德,才能保全大汉之名。可以称其为大汉,最后一个功臣。
1. 孔明在蜀汉太过突出
刘备一直在三足鼎立中,处于弱势。他的兵力最少,户数最少而且身边又缺乏能人才干。同时,他自己的能力也远远无法与曹操相提并论。孔明来到刘备帐下,那可以算是最为出众者。尤其是白帝城托孤以后,他扶大厦于将倾,其功劳在蜀汉无人能比。
而荀彧本人虽然有王佐之才,但是因为曹操身边有太多的谋士,就显得荀彧有些黯淡无光。更何况,曹操本人的能力也不弱,这就令荀彧的存在感更低了。如此一比,在智谋与忠诚并举的孔明与荀彧身上,孔明显得如此光彩夺目,熠熠生辉。
而且蜀汉的实力很弱,诸葛亮能够维持现状本就不易,还能有北伐中原之志,这就让他在与荀彧的比较中表现的更加出色。
2. 曲线救国大都帮了曹操
诸葛亮说自己忠君爱国,他果真就一心帮着刘备东征西讨,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势。而荀彧他也标榜自己如何的忠诚,不过计谋和奇策,都是帮助曹操平定各方势力。在荀彧眼里,曹操是大汉的丞相,帮他,就是在帮大汉。
可是后人的眼中,荀彧只会放些空炮,口头爱国。而且,他的计谋大都成了曹操架空汉室权力,步步走向巅峰的支柱。最开始他希望曹操能够以天子之名,抚正平乱,以达到天下一统的目的,可是后来曹操却发展成了挟天子以令诸侯。
所以,只靠着一颗忠心就任人唯亲是远远不够的。后世还认为,荀彧加入统治集团,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在为自己家族,颍川荀家谋求福利。而他之所以和曹操分道扬镳,就是因为后来孟德唯才是举,损害了世家大族的利益。
不过这究竟是真是假,荀彧的忠诚究竟有没有那么纯粹,早就没有了争执的必要。诸葛亮的名声大噪是因为他的忠诚和才智,荀彧的黯淡无光,是因为他跟随过后世不喜欢的枭雄曹操。
结语: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人喜欢诸葛亮,自然就有人独爱荀彧。当然,诸葛亮的形象的成功塑造,与后世的君王脱离不了关系。他们神化孔明,再宣传他的忠诚,无非就是想让世人以诸葛亮为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