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从不败美人出自哪佳句的由来

1. '岁月从不败美人'出自哪

《香港电影十二钗》:岁月从不败美人

“若有诗书藏在心,岁月从不败美人”大致意思为:一个女人的花容月貌,会被岁月带走;绚烂的青春,也会随着时间流逝。腹有诗书气自华,一生都不褪色的,唯有那永不凋谢的芬芳气质。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堪称香港电影的黄金时期,期间无数作品和人物形象深入人心,被奉为经典之作。画家水叔木兆这一套《香港电影十二钗》,选取了十二位极具代表的荧幕女性形象。

笔触细腻,仔细品味你仿佛能看到画中人的魂魄:仿佛她们下一秒就能从画里走出来,又仿佛下一秒就会拉你进画里去。不觉让人回忆起当年自己在荧幕前,痴痴入迷的样子。

2. “白发戴花君莫笑,岁月从不败美人”是什么意思

“白发戴花君莫笑,岁月从不败美人”,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女人年岁苍老,头发花白之后,因爱美之心带上鲜花,你也别去嘲笑她。时光岁月流逝而过,但美人的气质是永恒的,并不会随岁月消散。

这句话出自欧阳修的《浣溪沙·堤上游人逐画船》。

浣溪沙·堤上游人逐画船

【宋代】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么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

扩展资料

《浣溪沙·堤上游人逐画船》是北宋著名学者欧阳修的一首词。此诗收录在《欧阳文忠集》中。此词以清丽质朴的语言,描写作者春日载舟颍州西湖上的所见所感。全诗平易和畅,结构工整。

“白发戴花君莫笑”,“白发”,词人自指。这样的老人头插鲜花,自己不感到可笑,也不怕别人见怪,俨然画出了他旷放不羁、乐而忘形的狂态。下句“六幺催拍盏频传”和上句对仗,但对得灵活,使人不觉。“六幺”即“绿腰”,曲调名。“拍”,歌的节拍。此句形象地写出画船上急管繁弦、乐声四起、频频举杯、觥筹交错的场面。歇拍“人生何处似尊前”,虽是议论,但它是作者感情的升华,写得凄怆沉郁,耐人品味。

3. 白发戴花君莫笑,岁月从不败美人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请您不要笑话满头白发的老翁还头戴鲜花,美人不会被时间打败。

前一句话出自宋代欧阳修的诗《浣溪沙·堤上游人逐画船》,后一句是旁人后来添加的。全诗如下, 浣溪沙·堤上游人逐画船 欧阳修 宋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

绿杨楼外出秋千,白发戴花君莫笑, 六么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

译文如下, 堤上踏青赏春的人随着画船行走。溶溶春水,碧波浩瀚,不断地拍打着堤岸;上空天幕四垂,远远望去,水天相接,广阔无垠。

秋千在杨柳和亭台楼阁前时隐时现。头发花白的老人头插鲜花,请您不要发笑。

画船上急管繁弦、觥筹交错。人生在世,难得这样的情景。

扩展资料: 美,与岁月无关。当你走在大街上,看到迟暮老人头戴簪花,也不要去嘲笑,因为,美人打败了岁月,即使岁月无情,她们还在努力、认真地美丽着。

时过境迁,美人迟暮,容颜是不可能不衰老的,可是那种或温婉或灵动或优雅的气质未曾磨灭,镌刻于骨,蕴藏于心,然后发散于外。 词以清丽质朴的语言,描写作者春日载舟颍州西湖上的所见所感。

词的上片描摹明媚秀丽的春景和众多游人的欢娱,下片写作者画舫中宴饮的情况,着重抒情。整首词意境疏放清旷,婉曲蕴藉,意言外,别有意趣。

4. 若有诗书藏在心,岁月从不败美人啥意思

“若有诗书藏在心,岁月从不败美人。”这句话意思是:腹有诗书气自华,一生都不褪色的,唯有那永不凋谢的芬芳气质。

这句话是来自于《抱得美人归》。

白发戴花君莫笑,岁月从不败美人。

若有诗书藏在心,撷来芳华成至真。

意思是:一个女人的花容月貌,会被岁月带走;绚烂的青春,也会随着时间流逝。腹有诗书气自华,一生都不褪色的,唯有那永不凋谢的芬芳气质。

这句话真正火起来是在《中国诗词大会》对董卿的形容。

《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之后,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自主研发的一档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

《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

从《百家讲坛》到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会,被誉为“综艺清流”,而猎奇热潮一阵阵随风而逝,人们对于传统文化学习和书写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在B站看“诗词大会”节目视频的网友,也有人被吐槽“文盲”。刘百生老师说,生活中“没文化”的例子不时跳出来刺眼。艾青去世时,两家报纸都在标题里将“大堰河”当成了一条河;而前几年,春天,某地的梨花开了,报纸用的标题是“千树万树梨花开”,而此梨花却非彼梨花。

现象级综艺背后的社会成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文字的膜拜心理,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这也可以理解为何现在的父母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诗,可惜最终难以塑造其“诗和远方”,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被奥数和考级等占据。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变古诗词整体教育氛围——未来能减少孩子“苦恼”背书,而是因为懂得才热爱,因为理解才淡然,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

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熹,则弥足珍贵。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