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贾母祭奠老太妃之后,书中关于贾府的描写细思极恐

《红楼梦》贾母率众去祭奠老太妃之后,书中关于贾府的描写细思极恐,,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贾母等人要去给老太妃伴灵,贾家抽调得力人手去服侍后,家里不免出现人手真空。临时安排代班之人协助赖大等管事管家,结果却使得家里乱作一团。

当时老太妃死后,先在皇宫偏殿停放二十多日。贾母等有诰命者和贾赦、贾珍等有爵位的都要入朝。于是,贾家安排了三拨人去伺候和准备。

一,随着贾母、贾赦等入宫,跟前伺候的人。

二,宫外就近安排“下处”落脚,方便贾母等换班出来休息,需要大量人手伺候。

三,另派人赶往孝慈县去踩点准备收拾日后随灵迁去的“下处”,一如秦可卿死后王熙凤宿在馒头庵一样。

贾母带着全家出门一两个月时间,几乎要搬去半个家,宁荣二府的得力之人就去了大半。

(第五十八回)因此两处下人无了正经头绪,也都偷安,或乘隙结党,与权暂执事者窃弄威福。荣府只留得赖大并几个管事照管外务。这赖大手下常用几个人已去,虽另委人,都是些生的,只觉不顺手。且他们无知,或赚骗无节,或呈告无据,或举荐无因,种种不善,在在生事,也难备述。

“正经人”一去,剩下的全都是扶不上墙的“惫懒货”。用晴雯骂坠儿的话说“这里又放月钱了,又散果子了,你该跑在头里了。”

贾家闲人养着大几千都是“白吃饱”,能用得不多。主人一走,管事的也去了大半,这些人就像散养的羊群,个个“滋润”起来。不见为了主人着想者,却开始拉帮结派、勾心斗角、谋取私利的“斗”个不亦乐乎。

曹雪芹一大段文字写这些人的弊端,就是在写贾家腐朽到了骨子积重难返。这些“尸位素餐”者如果继续存在,只会拖垮贾家。

贾家主人不过一二十个,奴才却养着几千。明明不堪重负却死要面子承担着大量的开支。贾家衰落就源于这些人的不断“吸血”。

但反过来,这些人无所事事没有任何功劳和贡献,拖后腿、虚耗钱粮,岂不正是贾家等四王八公老臣之于皇帝的负担呢?

贾家为了祖宗掩面,勉强支撑养着冗员的奴才们。与皇帝顾忌祖宗之法,养着四王八公这伙老臣,何其相似。

而贾家撑不住要“裁员”自保的目的,也与皇帝要“削藩夺爵”,整肃吏治的初衷一样!

《红楼梦》并不复杂!朝堂上的波云诡谲,曹雪芹都通过对贾家的细节描述,做了非常充分又深入浅出地描写和伏笔。

贾家会抄家就源于他们尸位素餐,于国于家无益,却又桀骜不驯不臣不忠。就像骄狂自大的焦大,以及现如今目中无主人,结党营私的奴才们。

这段描写的重点要注意“也都偷安,或乘隙结党,与权暂执事者窃弄威福”这三项事。

一,“偷安”就是不作为。为人臣者不作为,不得力,就失去了价值。

焦大当初也很受器重,在宁国府呼风唤雨,抬抬脚比人的头都高。可他只会耍威风,喝大酒。什么事交给他也办不好。一来二去主人也明白他不堪用,就另选贤能。

贾家被“边缘”就像焦大。光知道享福,不知道替皇帝分忧,给他们什么事还办不好,这要怎么用他们?

二,“乘隙结党”最是“大病”。一旦拉帮结派就必然产生私利和大规模矛盾冲突。进而产生更多的“结党”,出现更大规模的谋取私利、包庇和利益纷争。

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和结党,好的管理者会有效利用和平衡各方利益,毕竟“水至清则无鱼”。但这很考验管理者的能力。

如果管理者的能力不行,就会被颠覆管理,被架空甚至被“取代”。

所以,历朝历代的帝王最恨结党,最怕结党,也最需要“党争”。看似矛盾,实则都是帝王之术。

汉朝的外戚,魏晋的士族,隋唐的门阀,宋朝寒门士子,明朝的文官集团,清朝的满汉之争等等,“结党”无处不在。

皇帝每一次对付党争的结局,几乎都是血流成河的残酷。他们会一边干掉旧的“党”,一边又扶持新的“党”,利益不断再分配和平衡。也就是“兴亡”往复。

皇帝不怕党政,最怕的是“结党谋逆”。比方明代的胡惟庸,蓝玉;清朝的多尔衮、鳌拜、三藩……这些人无论是否真有“谋逆”之心,都是皇帝的心腹大患。稍一不慎就会动摇王朝根基,也都被残酷打击。

贾家与北静王为首的四王八公,不巧就是陷入这类“结党”而被皇帝干掉。这要特别清楚!

三,“权暂执事者窃弄威福”,就是与掌权者作威作福,狐假虎威,乃至于欺压良善、祸乱群众。

这等小人行径危害最大,他们没有底线,专为做损人利己的勾当而无所不用其极。

贾家背后有非常明确的“圈地”“干预司法”“卖官鬻爵”等不法之事,嚣张不法、僭越不轨。皇帝势必不能容忍他们继续祸乱朝政。

所以,看似贾母等主人不在家时奴才们的众生相,反应出贾家作为臣子,对于皇帝和王朝的印象和危害。

奴才们不轨不过是训诫一番,最终受不了后给他们“遣散”,行“杯酒释兵权”。

但贾家自身不轨,却没有机会全身而退,最终要被“一网打尽”!这从梨香院的十二个小戏子的命运也能体现出来。

老太妃一死,妃嫔不能省亲,甚至省亲这事从此作罢。于是各家各户开始遣散自家戏班的戏子们。

注意这里的不寻常,老太妃去世后,只是一年之内不允许宴饮音乐。而培养戏班前期投入巨大,且极为难得,没必要说遣散就遣散!

可老太妃死后,朝中王公大臣之家却争相处理戏班和戏子,贾家也是跟随,推测原因有两个。

一,像贾家梨香院的戏班属于贾元春的贵妃私班,贾家不敢自己留用。

老太妃死后,贾元春在宫里最后的靠山倒了,不得宠想再省亲不可能。贾家只得做表率,遣散戏子不留把柄。

二,老太妃死后的朝廷风向变了。作为四王八公老臣背后的靠山,老太妃是他们的精神支柱。

朝中嗅觉灵敏者感觉出将要有大事发生。赶紧将一些被人诟病的“闲事”处理掉,避免“因小失大”。

小戏子被遣散这种事以小见大,反映出当时朝堂上,因为老太妃去世而引发的“人心动荡”,足见老太妃的地位和影响不简单!

另外,梨香院十二个小戏子,恰好对应四王八公的十二之数。

贾家的计划是开恩放出去,让他们各自回家,给钱后各自生存。

这点是不是像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拿了钱各自回家,不用经历以后的灾难。

可惜只有宝官、玉官、龄官等少部分小戏子离开贾家,选择自己生活。其他大部分都因各种原因,实际还是不舍得贾家的富贵“繁华”,恋栈不去。

这就好比四王八公一伙人,皇帝好意“杯酒释兵权”,让他们各自放弃相应的权力,安心享福。有的人遵从了,有的却并不甘心遵从。

以贾家为例,王子腾失去的“京营节度使”,就是贾家的“一亩三分地”。他们失去权力后,如果老实“享福”,也不会被抄家。就像离开的那些小戏子。可贾家非要再与北静王结党,勾搭到一起让皇帝疑心、不放心,就是找死了。

梨香院十二个小戏子的人去楼空和两种选择,也是作者隐笔交代贾家等四王八公的不同命运。贾家无疑是走错了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