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薛宝钗的管理能力与探春等人相比,如何?

薛宝钗是《红楼梦》中的女主角之一,与林黛玉并列为金陵十二钗之首,知秀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论《红楼梦》中女子的管家能力,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是王熙凤和贾探春,阿凤不需多说,本就是荣国府的管家,凭借一己之力,撑起荣国府的繁荣表象;探春则在王熙凤病重后,被王夫人授以“管理大观园”的责任,期间她锐意改革,改善了大观园内的诸多经济弊病,还提出了“承包大观园”的措施,每年为荣国府生出四五百两银子的收益。

相比之下,薛宝钗并未有以她为主角的管家案例,但诸多读者都清楚,薛宝钗的管家能力是非同一般的,包括王熙凤自己也完全认可薛宝钗的管理能力,她认为众多姊妹中只有探春、宝钗、黛玉三人有管家之才(第五十五回阿凤语)。

而王夫人之所以一心想要促成金玉良缘,很大程度上也是相中了薛宝钗的管家实力,那么薛宝钗的能力到底有多强,我们今日不妨就详细说一说这个问题。

薛宝钗才学渊博,能书本联系实际,探春所不及也

薛宝钗最大的特点就是她博学广识,遍览群书,所以她看事情的角度和思维跟一般人是不一样的,举一个网络上比较火的例子:一般人看到夕阳,会忍不住赞叹“这太阳可真美”,但薛宝钗脑中的文字却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这一思维用在管家上,则促成了宝钗则深通“书本结合现实”的真谛。

以第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时宝钗小惠全大体”为例,贾探春准备在大观园内实施“承包制”,期间探春不禁感慨“原来一个破荷叶,一根枯草根子,都是值钱的”,结果宝钗听完探春的话,忍不住跟探春探讨起来:

宝钗笑道:“真真膏梁纨袴之谈。虽是千金小姐,原不知这事,但你们都念过书识字的,竟没看见朱夫子有一篇《不自弃文》不成......天下没有不可用的东西,既可用,便值钱。难为你是个聪敏人,这些正事、大节目事竟没经历,也可惜迟了。”——第五十六回

薛宝钗一听到探春的感慨,就知道探春养尊处优,没有经历世俗柴米油盐的历练,固有此语。并借着探春“什么都是值钱的”感慨,宝钗将问题上升到文化的高度,用朱熹的《不自弃文》来点化探春,《不自弃文》首句便是:夫天下之物,皆物也。而物有一节之可取,且不为世之所弃。

宝钗将现实经历与书本知识相结合,这注定她看问题的深度高于正常人,并且以后遇到各种问题,她也会从书本中寻求解决之道,避免走弯路,而这恰恰是王熙凤和探春的弱项。

再如其后,大家商讨完毕大观园改革相关事宜,宝钗在一旁从容不迫地看着壁上的字画,一边点头回道:“善哉!三年之内,无饥馑矣”,用孔子的话来为大观园改革做注脚;

再如其后三人管理小组商议承包大观园的具体人选时,宝钗又借用古训“幸于始者怠于终,善其辞者嗜其利”来为探春提醒,言外之意不能凭借婆子们的一面之词就定下承包人选,因为嘴上功夫漂亮的人,往往贪欲很强,干起活来一开始雄心勃勃,到了后来就开始懒惰,经由宝钗这般提点,探春重新考虑承包人选,惟才选人:老祝妈的老头子和儿子代代都是管竹子的,就将园中所有的竹林都交给他们;老田妈本是种庄稼的,就将园中菜蔬稻稗之类的活交给她。

所以,探春改革之所以如此顺利地进行,宝钗至少有一多半的功劳,宝钗因为是客居贾府,不方便直接插手,容易授人以柄,所以她干脆协助探春,避免改革走弯路,自己充当一个“幕后军师”,而事实上,宝钗的贡献丝毫不比探春差。

宝钗未雨绸缪,能统筹全局从利弊两方面考虑问题

单论探春改革,纵然对大观园有利,但探春的态度则太过乐观,她只看到自己改革的好处,却看不到隐藏在背后的种种问题,比如我们经常说到的“探春私开小金库”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探春笑道:“我又想起一件事来,若年终算账归钱时,自然归到账房,仍是上头又添一层管主,还在他们手心里,又剥一层皮......如今这园子实际我的新创,竟别入他们手。到年终归账,竟归到里头来才好。”——第五十六回

探春明显乐观过头了,故有此糊涂想法,她觉得大观园改革是自己实施的,那么由此得到的收益自然也该归大观园内部所有,而不应该交还给贾府官中。但她却忽略了,若是真的按照她这么实施下去,那么必定会出现一个贾府,两个账房的情况,而且私开账房乃是大事,王熙凤、王夫人会同意吗?未回禀两位巨头,自己直接越权处理,是否会遭人诟病?这些问题,探春明显没有考虑到。

但这些问题全都在薛宝钗的考虑范围之内,王夫人命李纨、探春、宝钗三人管家,目的是什么?难道是为了将园子弄得更加混乱,亦或者是为了贪图那改革的四五百两银子?都不是,王夫人只是因为王熙凤病重,暂时将大观园交给三人打理,她要的是大观园内部齿轮正常运行,一切相安无事即可,所以一切行动都要在这个基础上进行。

探春改革大观园,为贾府每年创造出四五百两银子的收益,固然是好事,但贾府缺这四五百两银子吗?很明显不缺,贾赦光是买个小妾都要八百两银子,这四五百两银子够干什么。

因此,探春改革创出的收益,是在大观园内部和谐的基础上,进一步的锦上添花之举,但如果要私开金库,则势必会引发贾府与大观园中潜在势力的矛盾,这就完全违背了王夫人的初衷。说的简单些,王夫人想要长期的稳定,探春却想要大刀阔斧的改革,而事实上,贾府内部积弊已深,即便改革,也得循序渐进,更何况就算要改革,也得王夫人、贾母自己来提出、实施,而轮不到探春发号施令,探春举动已有越权的嫌疑。

宝钗很明显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她阻拦了探春私开金库的建议,并将这笔收益当做福利送给了大观园内的婆子们,进一步收获了人心。可以试想,若是宝钗不在身边,李纨又是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主儿,探春必定凭己意为之,指不定要得罪多少人。

宝钗事无巨细的谨慎天赋,是大观园改革的重要利器

宝钗并不是个眼高手低的领导,恰恰相反,她的心思极为细腻,她能透过一个小小的改革,设想到改革过程中涉及到的人情世故,她深知矛盾是因人而生,所以只有将利益雨露均沾地分散到众人身上,才能免除矛盾的滋生。

探春在大观园内实施“承包制”,其成功的关键在于承包人的合理选择以及后续矛盾冲突的处理,因为承包是一项肥差,如果好处全部归于承包人,那么大观园内的其他人必定会心生嫉妒,改革大观园这件事就会由好事变成坏事,因为它的实施会引起内部矛盾,这与王夫人定下的“维稳”工作方向背道而驰。探春年轻心热,看不到人情世故的可怕,但宝钗全替她想到了:

宝钗笑道:“如今这园里几十个老妈妈们,若只给了这个,那剩的也必抱怨不公。我才说的,她们只供这个几样,那未免也太宽裕了。一年竟除了这个之外,她每人不论有馀无馀,只叫她拿出若干贯钱来,大家凑齐,单散与园中的这些妈妈们,她们虽不料理这些,却日夜也是园中照看当差之人......一年在园里辛苦到头,这园内既有出息,也是分内该均沾些的。”——第五十六回

宝钗的安排何等人性化,既给了承包人好处,又给了园中其他婆子们一些收益,这些婆子们无端得了金银,怎么可能不开心,如此这般,各方的利益全部考虑到了,一旦实施改革,大观园内立刻变得恭素严谨异常,大家都甩着膀子好好干,没有一个人偷懒,这不能不说是宝钗的功劳。

更为重要的是,宝钗的举动收获了“民心”,这些婆子们一听完宝钗的建议,立刻赌咒发誓:从此姑娘、奶奶只管放心。姑娘、奶奶这样疼顾我们,我们再要不体上情,天地也不容了。

相比王熙凤的雷霆手段,底下人望而生畏,宝钗的行为无疑更加先进,出生于皇商之家的薛宝钗,懂得用利益来笼络众人,借力使力,而非单纯凭借威严震慑众人。事实也证明了王熙凤的管家风格欠妥,以致于人人背后埋怨、咒骂,若是阿凤能有宝钗这般思维,安能落得个“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的悲惨结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