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菱学诗》是《红楼梦》中的一个插曲, 今天知秀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薛蟠因为前番调戏柳湘莲未果,反被其殴打一顿,病好之后深感丢人,于是趁着做买卖的机会离家远行,香菱作为薛蟠的小妾,则获得了更多的生活自主权,加上薛宝钗的建议,最终香菱跟着薛宝钗一起住进了大观园。
香菱进入大观园的第一件事就是想学作诗,而大观园众多姊妹,论诗才之高,当然是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人,按理说薛宝钗与香菱朝夕相处,应该帮助其学诗,可薛宝钗虽然自己才华横溢,但却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她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因此就不想教香菱学诗,且看原文:
香菱笑道:“好姑娘!你趁着这个功夫,教给我作诗罢。”宝钗笑道:“我说你得陇望蜀呢!我劝你今儿头一日进来,先出园东角门,从老太太起,各处各人你都瞧瞧,问候一声儿......回来进了园,再到各姑娘房里走走。”——第四十八回
薛宝钗为人八面玲珑,说话也是滴水不漏,比如此处,香菱明明是请求她帮忙教授如何作诗,可薛宝钗既没有拒绝,也没有赞同,而是用一句“得陇望蜀”暗示香菱没必要学诗,反而让香菱去拜访贾母以及园中各位姑娘。
无疑,宝钗的做法也没错,毕竟人情世故是要顾及的,但她的言语之间则透露出浓浓的世俗气息,不似黛玉、湘云那般真性情。更为值得注意的是,此处宝钗并没有明确拒绝香菱学诗的要求,但香菱已然心领神会,她此后并没有继续找宝钗当老师,而是转而去了潇湘馆,去找了林黛玉,而黛玉的态度则和宝钗完全不同,且看原文:
且说香菱见过众人之后,吃过晚饭,宝钗等都往贾母处去了,自己便往潇湘馆中来。此时黛玉已好了大半,见香菱也进园来住,自是欢喜。香菱因笑道:“我这一进来了,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黛玉笑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为师。我虽不通,大约还教得起你。”——第四十八回
笔者初读此处,深觉诧异,因为林黛玉自恃有才,一向狂傲,即便在元妃省亲过程中,她因为元妃只让作歌功颂德的应制诗,心中不满,于是随便写了一首五言律诗搪塞一番,如今要教一个毫无基础的香菱学诗,应该是没有耐心的,但黛玉的回答却着实圈粉了笔者。
林黛玉是个很优秀的老师,她没有因为自己才气斐然就轻视香菱,反而从各方面鼓励支持香菱,香菱一开始怕学诗太难,自己要经常烦黛玉了,恳求黛玉不要腻烦,结果林黛玉是这么回答的:
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也使得的。”——第四十八回
林黛玉一直在尽力消除香菱学诗的恐惧,先让其树立起自信来,然后教授她作诗的核心——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主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随后,林黛玉便将自己的书悉数借给香菱去看,叮嘱她先读一百首王维的五言律,再读一二百首杜甫的七言律,再把李白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有了这三个人做底子,再看看陶渊明、应玚、谢灵运、阮籍、鲍照、庾信这些魏晋南北朝时期诗人的作品。
林黛玉的教学很科学,先从最简单的五言律入手,辅以杜甫的现实主义诗风,一步步逐渐深入,由此可见林黛玉教香菱学诗是用了心的。反观宝钗,她既不想教香菱学诗,还埋怨教香菱的黛玉,比如其后香菱开始自己作诗,作完一首后就想让薛宝钗帮忙指点指点,结果宝钗的反应却是这样:
宝钗道:“何苦自寻烦恼!都是颦儿引的你,我和她算账去。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香菱笑道:好姑娘!别混我。”一面说,一面作了一首,先与宝钗看,宝钗看了笑道:“这个不好,不是这个作法。你别怕臊,只管拿了给她瞧去。看她是怎么说。”——第四十八回
宝钗是有些埋怨林黛玉的,所以她看到香菱作的第一首诗后,一瞥就知道这首诗作的不好,但她也不给评价,也不斧正,而是让香菱直接去找林黛玉,这其实有些怄气的意思了——黛玉你既然要教,那这个烂摊子就留给你了,谁让你多管闲事要教香菱学什么诗呢?
香菱只好又去找林黛玉,黛玉也看出香菱的诗作的很差,但她没有打击香菱,而是继续鼓励,她告诉香菱:你这诗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你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
很快,香菱学诗的消息传开了,贾府众姊妹,包括贾宝玉也前来探看,贾宝玉见香菱学诗如此认真,于是感叹本以为香菱虽然容貌姣好,但身份下贱,一生只能是个俗人,没想到竟也学诗,变得高雅起来,真是天地至公,结果薛宝钗在一旁又忍不住又教育起宝玉来:你能够像她这般苦心就好了,学什么有个不成的?
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对比就是这般明显,宝钗时刻想着说教别人,尽管说的可能是对的,但终究过于理性,过于世俗,缺少真性情;黛玉虽然看着爱耍小姐脾气,可实际上却真诚待人,实乃性情中人,若是日常择友,喝酒撸串,林黛玉必然是随叫随到的那个,而宝钗则会在一旁规劝这样做如何不好,尽管是出自好心,但未免太过无趣。
笔者初读红楼,甚喜宝钗之成熟稳重,其后再读,则更爱颦儿之真性情,想必很多读者,也都是这般感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