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了解:子午谷奇谋的读者,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诸葛亮为什么不用魏延出子午谷奇谋?
看三国历史,最为几个人的死惋惜。
第一,就是关羽。
关羽后世是神的存在,然而,死得却很悲凉。被东吴斩了首级,还被送到曹操那里,落得个身首异处。其一世英名,却落得如此下场,叫人唏嘘。
第二,就是张飞。
张飞长坂坡一声大吼,何等英勇,然而,却被手下两个小喽啰斩了首级。张飞的死最是不值。武将应当战死沙场,而他却在醉梦中稀里糊涂地死去。结果,刘备出兵东吴为关羽报仇,手下又少了一员大将。
第三,则是魏延。
魏延在《三国演义》中一直被诸葛亮强调,其脑后有反骨。但魏延在蜀国后期,的确是一等一的大将。特别是其后来镇守汉中,对阻挡曹魏的进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就是这样,为蜀汉战斗了一辈子的大将,到最后不是死于敌手,而是死于自己人之手,看得人为之扼腕。
推究魏延最终落得身死自己人之手的原因,则是其兵出子午谷的计谋一直没被诸葛亮采用。
蜀国后期去曹魏对阵的过程中,魏延屡次建议要派一支奇兵,由自己率领,兵出子午谷,与诸葛亮会师于潼关,一举拿下长安。
然而,这一建议始终没有得到采纳。
《三国志》记载:“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又说其勇猛过人,自视甚高。但越是这样,就越是怀才不遇。他与杨仪的关系处不好。所以,诸葛亮死之后,遗命魏延断后撤军。魏延不答应,说丞相虽然死了,我魏延也是一方大将,自可以领兵继续伐魏日,怎么可以就此撤军前功尽弃。
于是,杨仪自引军还,命姜维断后。魏延得知大怒,就率军拦截,烧毁剑阁栈道。结果,杨仪就表奏魏延造反。魏延则向后主奏杨仪造反。
最终,魏延在这场争端中失败,被夷三族。
三国中大将身死者不少,但是被夷三族的则仅有魏延。
追究魏延身死之本源,则是其大志不得展。他一直以为自己能独当一面,希望能和诸葛亮各自领军出征,然后在某地会师。
这个想法如今看来其实很正常,但一直没被诸葛亮采用,所以魏延恨恨不已,并最终引发了后面的惨祸。
那么,魏延的计谋到底可不可行呢?
我个人认为是可行的。可以从几个战例加以佐证。
第一,邓艾灭蜀走阴平之策。在钟会、邓艾灭蜀的过程中,钟会领军队走大道出征,邓艾则率军从阴平小道入蜀,像天兵一样突降在成都。既然邓艾出骑兵能够成功,有什么理由怀疑魏延没有机会呢?
第二,历史上汉武帝征匈奴都是多路兵齐出。汉武帝征讨匈奴,可谓东中西线同时出征,然后会于某处。当然,由于匈奴是游牧民族,汉武帝的几路军队也不是都能成功。李广和张骞就曾经因为迷失道路不能如期会师而被军法处置。但是,从大战略来看,汉武帝这一战法是有效的,霍去病、卫青多立战功,霍去病还曾经打到了狼居胥山,筑坛祭天而返。
第三,借鉴明太祖朱元璋北征蒙古兵分二路的案例。在朱元璋北征蒙古的过程中,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李文忠为左副将军,冯胜为右副将军。“分兵为二道:一令大将军自潼关出西安捣定西,以取王保保(即扩廓帖木儿);一令左副将军出居庸关入沙漠以追元主,使其彼此自救,不暇应援。”
以上三个战例都是历史上实实在在的兵分两路的真实战例,而且都颇奏效。既然如此,可知魏延出子午谷奇袭长安的计谋绝非毫无机会。
然而,诸葛亮每次都是出祁山稳扎稳打。但是,由于蜀国国力不足,诸葛亮数次出征,往往因粮草不继而被迫退兵。
其实,以弱制强,最符合出其不意。而诸葛亮的稳扎稳打战略,几乎次次功败垂成,但次次依然这样去打,也难怪魏延会觉得他胆小。
诸葛亮一生号称要匡扶汉室,但惋惜的是,落得个“出师未捷身先死”。也难怪写《三国志》的陈寿这样评价他:“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