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子在分封诸侯的时候 得到公的爵位都有谁

还不了解:周朝爵位的读者,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周朝分封的时候,都有哪些人能够得到“公”的爵位呢?

西周建立后,天下大破大立,周武王姬发承天旨顺民意,成为海内共主,拥有了扭天下牛耳朵的能力。

武王姬发尝到了甜头,那么你吃肉也就需要给别人喝口汤不是。于是,封邦建国,大庆天下也就理所应当。

当时跟随西周打天下的有各种封国诸侯、贵族、亲西周的蛮夷之族等群体。正所谓有人出人有力出力,不过虽然大家都是一根绳上的蚂蚱,朝着一个方向前进,但是功劳毕竟有大有小,所以封赏自然不同。

且当时的分封还收到了其他外在因素的限制,如对上古君王后裔们的封赏,对自家兄弟和原贵族的封赏,如何处理商朝贵族,哪个萝卜该埋在哪个坑里面等等,都需要进行考虑。

所以,当时就产生了很多封赏的模式,如名义地位、特权名分、实际利益、远近优劣等等。不过最基础的还是爵位之封,于是就有了最为基础的公侯伯子男的五等之封。

在当时,在灭商过程中出力大的诸侯贵族等一般都封为侯爵,如姜子牙的齐国等都是这一类的。另外周朝宗室也都封为侯爵,如武王的弟弟们管、蔡、霍、鲁、卫等。这些封国也基本上都拱卫周朝的核心支柱,且其中有很多拥有方伯的权利,需要代表周天子戡平战乱,征伐不臣。

而当时有公爵的封国很少,且地位特殊。因为公爵地位尊崇,所以轻易不肯下封。能够得到这种封赏的有三类人。

一类是前朝帝王之后,如皇帝后裔、帝尧后裔、帝舜后裔、夏朝以及商朝后裔,都是公爵,如宋国为商后裔、陈国为帝舜后裔、杞人忧天的杞国则是夏朝的后裔。

另一类是武王的长辈们,也就是周王室宗族中德高望重的一些人。如虞国、虢国等都是这一类。

还有一类较为特殊,那就是有些封国的首任国君虽然拥有其他爵位的封国,但是因为自己并未回到封国,而是在周天子处担任卿士,所以即使封国不是公爵,但是自己仍旧拥有公的爵位,只是这种爵位为个人爵位,不能延续给后代,一旦自己去世,那么后代就将恢复到原来分封的爵位了,如燕国的召公、鲁国周公、郑国的郑桓公等。

剩下的如伯子男的封国就很多了,大都名不见经传,但是其中也有混得好的,如出国,当时就是最低等的子爵,以至于楚国的国君朝见周天子时,屡屡被人耻笑,甚至连饭都吃不到,这也是后来楚国与周王朝和中原各国有那么大矛盾的重要原因。另外子爵的吴国后来混的也不差。

在当时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周朝的礼仪很规范,等级制度很严格,如“刑不上大夫”的说法,就是说,虽然“刑”杀不了大夫之上的贵族和诸侯等,但是“礼”同样可以杀人,话说,因为不准从礼节或者犯罪而被扔到锅里烹煮的各国国君和大夫可是不少。

为了照顾各国百姓的情绪,让他们能够对自己国君表达泛滥的崇敬之情,当时默许了各国国民在各自国内称自己国君为xx公的做法,如晋公、齐公、秦公等等,不过一旦出了国进行会晤会盟,或者朝见周天子的时候,还是需要记清楚自己的爵位。

所以在当时,很多什么晋公、齐公、秦公一旦出国就彻底掉了裤衩,变成了晋侯、齐侯、秦伯、楚子,而恰恰宋国这个被各方鄙视的国家却一直都是宋公。可以说,其他很多人的“公”都是冒牌货,这个宋公可是货真价实的。

我们看先秦的一些历史书,如《国语》《战国策》等等,里面对各国国君的称呼都是xx公、xx王之类的,其实这就是这些国家的国君自己在意淫而已,这些书对称呼很不严谨,相比之下,鲁国编辑的史书《春秋》《左传》等书在这方面就好得多,除了自己国君的称呼有些拔高成为x公之外,对待其他国家国君的称呼都是“众神归位”,这样一来,屡屡哭鼻子的宋公就显得眼眉吐气了。

不过有时候,周天子也会对一些诸侯进行身份认证,比如齐桓公、晋文公这些霸主,虽然他们是侯爵,应该是晋侯、齐侯的称呼,但是因为他们实力强大,又有尊王攘夷的功劳,在会盟中雄霸天下,所以,周天子也认证他们为诸侯之长,因而他们的身份也能排在宋公的前面。

所以,在当时的周朝初期,礼仪还是非常重要和规范的。至于后来礼崩乐坏,那就难以叙说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