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谋无双的枭雄李密最后怎么葬送自己的?下面知秀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都说英雄生于乱世,乱世造就英雄。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凡是天下大乱之际,往往就是英雄辈出的时代。
隋唐之交,就是一个混乱的时代。隋炀帝在位时急于兴建大运河;他有志于开疆辟土,经营西域。也正因此,他大肆挥霍,耗费了难以数计的人力和财力。而且隋炀帝多次发动战争劳民耗财,最终引起隋末危机,多地开始爆发兵变。河南李密领导的瓦岗起义军,就是其中一支。
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秦叔宝、程咬金也是瓦岗军中的大将,甚至于单雄信、徐世勣、魏征等大人物也都是其中一员。瓦岗军势如破竹,3年之内就已经威震四方,曾有诗曰:“胡骑千群,长戟百万。饮马则河洛可竭,作气则篙华自飞”,就是形容瓦岗军的声势浩大。可这样一支风光无限的起义军,却在不久后突然溃败,甚至风流云散、无迹可寻,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这一切要从李密这个人说起。李密此人,家世背景颇为强大。他出身世家,他的太爷爷李弼,曾是西魏八柱国之一。祖父李耀,北周时被封为邢国公。父亲李宽,是隋朝的上柱国。这样显赫的家世背景,在当时也是名重一时。李密出生在这样优越的家庭之中,却不是个传统意义上的公子哥儿,他并不是个安分守己的人,相反,他怀揣着远大的抱负和理想,常常以救世济民为己任。
后来他参了军,在值班时遇见隋炀帝,隋炀帝说:“这个小孩顾盼的神态很不寻常,别让他在宫里担任宿卫。”于是李密离开了军队,开始专心致志读书。李密把一套《汉书》挂在牛角上,一只手捏着牛绳,另一只手用来翻书阅读。之后越国公杨素途经李密隐居之处,看到李密在勤奋读书的样子,前去结识,回去后告诉自己的儿子杨玄感,李密学识气度不凡,杨玄感遂与李密倾心相交。
大业九年(613),隋炀帝征讨高句丽,命令杨玄感在黎阳督运粮草。此时已经天下大乱,杨玄感密谋起兵,李密胸怀大志,加上与杨玄感的情义,遂追随杨玄感,筹划起兵事宜。杨玄感首造之时,李密曾献上中下三策。上策长驱至蓟,中策西行入关,下策直取洛阳。无奈杨玄感说,君之下策,乃上策也。最终他选择了下策,导致消息走漏,起义最终失败了。李密被捕,最终却奇迹般逃出生天。他从一开始就抱有必死之心:吾等之命,同于朝露,若至高阳,必为鉏醢。即便最终失败了,他也没有放弃逃亡的脚步,前路漫漫,李密孤身一人,颠簸逃亡,风声鹤唳。
可真正的战士,从来不会向命运低头。李密投奔瓦岗寨首领翟让,在军队中当了军师。在李密的筹谋之下,瓦岗军的势力不断发展壮大。李密作为军师时,军队纪律严明,让人叹服。与此同时,他好施恩惠,深得人心。于是王伯当、徐茂公等人说服翟让,推举李密做瓦岗寨首领。从此李密建立了政权,自立为魏公。
李密掌权之后,隋军的反攻也便开始了,李密与王世充正在激战的时候,无奈后院起火,翟让的两个弟弟借机煽动翟让,想让他设计夺回大权。李密知道之后,先发制人,处决了翟让和他的两个弟弟,从此他开始独揽大权。但与此同时,瓦岗军内部开始分崩离析,李密的统治根基开始瓦解。翟让死后,瓦岗军士气低下,派系之争达到最高峰,很多原本翟让的旧部下,自此对李密失去忠心,不再信任李密。这也为后来李密的兵败埋下了伏笔。
李密失败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的军事失误。翟让死后,李密领导瓦岗军并没有做出具有战略意义的策略,反而在不断消耗瓦岗军的实力,甚至后来被王世充一举击败,败北之后,由于害怕派系之争报复,不敢回营,带着残兵败将投降李渊,导致了他最终意义上的败北。
纵观李密短暂的一生,从一个世家子弟的荣光,到流亡的落魄,再到天下规模最大的起义军领袖,振臂一呼,应者云集,最后却是以败北告终。他的一生,大起大落,令后人感慨万千。他作为隋朝的掘墓人,消灭了几十万隋军主力,而且开仓散粮,拯救了几百万人的性命,战场上也立下了赫赫战功,甚至可以说,他为李唐打下了半壁江山,算是历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枭雄了,人生如此,也算是了却了儿时抱负。《旧唐书》最终点评李密:“乌阳既升,爝火不息。狂哉李密,始乱终逆。”是对他一生最好的注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