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号是中国君主死后在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今天知秀网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司马炎是西晋的开国皇帝,也就是晋武帝,他是司马昭的长子。司马家族的江山,是司马懿打来下的基础,司马懿死后,其长子司马师继承,司马师死后,交棒给了其弟司马昭。
司马昭长子是司马炎,就是后来的晋武帝,次子是司马攸,当然,司马昭不止这两个儿子,还有很多。司马昭曾经不想让长子司马炎继承王位,而想让次子司马攸继承王位,因为司马师无子,司马攸过继给了司马师,也就是说,在继承问题上,司马攸更具有合法性,虽然说司马炎和司马攸都是司马昭的儿子,可是司马攸毕竟名义上是司马师的儿子。
但是,后来在众臣的反对之下,司马昭改变了主意,在咸熙二年(265年),还是册封长子司马炎为晋国太子。同年八月,司马昭病死,司马炎继承了司马昭的王位。
咸熙二年十二月(266年2月),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司马炎即位为皇帝 ,定国号晋,改元泰始。曹魏的江山,从此彻底改名换姓,变成司马氏了。
司马炎称帝之后,给司马懿、司马师和司马昭上谥号和追尊,还分别上了庙号。
司马炎追尊祖父司马懿为宣皇帝,上庙号高祖。
《晋书 宣帝纪》:晋国初建,追尊曰宣王。武帝受禅,上尊号曰宣皇帝,陵曰高原,庙称高祖。
司马炎追尊伯父司马师为景皇帝,上庙号世宗。
《晋书 景帝纪》:晋国既建,追尊曰景王。武帝受禅,上尊号曰景皇帝,陵曰峻平,庙称世宗。
司马炎给父亲司马昭上谥号为文王,追尊司马昭为文皇帝,上庙号太祖。
《晋书 文帝纪》:谥曰文王。武帝受禅,追尊号曰文皇帝,庙称太祖。
那么,什么叫谥号呢?
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古代历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地位很高的人,在其死后,朝廷会依据其生前的所作所为,给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这就是谥号,用来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也就是说“盖棺定论”。
什么叫追尊呢?
追尊就是追加尊号,是给死前有很大贡献的人加个尊号和尊称。毕竟是生前没有给,而死后给的,所以用个“追”字。
什么叫庙号呢?
庙号就是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或先帝,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视永远立庙祭祀之意。
由于后世皇帝的谥号字数膨胀,且几乎只要是后人接位的皇帝子孙,大都会给父祖上美谥,所以谥号实际上无法显示皇帝的评价,庙号反而取代了谥号,真正起到盖棺定论的功用。
那么,司马炎给司马懿上的庙号是高祖,可以理解,毕竟司马家族的天下,实际上是司马懿打下来的,上高祖是合适的。
司马炎给其父亲司马昭上庙号太祖,也可以理解,因为司马炎实际上从其父司马昭手中接棒的,没有司马昭的努力,司马炎根本不可能当上皇帝,给司马昭上太祖,也是可以的。
司马炎给司马师上庙号世宗,司马师没有进入祖的行列,值得注意。这里面,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吗?
这就要从上庙号的规则说起,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严格参照谥法,但是也有褒贬之意,开国立业一般称太祖、高祖;而继任者发扬光大,一般称太宗;重新打了次天下的,一般称世祖、圣祖、成祖;而守成令主的一般称世宗,同时也指世系传承发生了偏移。
由此可以得出,司马炎给司马师上庙号为世宗,正是因为司马师是从司马懿手中接的棒,是守成令主。
另外,从私心上来说,司马师只是司马炎的伯父,给司马师一个世宗的庙号,已经算不错了,而司马昭是司马炎的亲爹,司马炎当然会多向着他亲爹一些。
比如,孙权称帝后,只追谥其父孙坚为武烈皇帝,而仅追谥其兄孙策为长沙桓王,连皇帝都不是,要知道,孙权的天下,是孙策打下来的,孙策死前是让孙权继承的,而不是让自己的儿子继承,孙权比司马炎的心胸小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