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眼睛真能看见鬼?99%的父母都被吓过!
最近看到一个比较有趣的话题,小孩子真的能看见鬼吗?
经常和父母们聊天,各种“灵异事件”都听过。
我家女儿有一天晚上悄悄告诉我,让我不要大声说话,说会吓跑她的朋友。“这位妈妈问她的朋友在哪里,女儿神秘地说”在床上玩玩具“,这位妈妈感觉毛骨悚然。
最近经常见到儿子在房间的一角摆上玩具茶杯茶壶,跟一位叫”大牛“的小伙伴喝茶,他经常咕哝着叫大牛不要太粗暴,会打翻杯子之类的话,我事实上啥也没见到。
有一天晚饭后,女儿拿出一张刚画完的画,问我是否知道她画的是谁,我摇头。女儿说是她最好的朋友。她还说这个朋友很调皮,刚刚打坏了她的一只红色小瓷杯(事实上是女儿自己刚刚打坏的)。
因为这些看不见的现象,父母就认为孩子能看见一些不干净的东西,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今天童童就用科学的角度告诉你,小孩子见到的”鬼“究竟是什么!
鬼可能是孩子的虚拟伙伴
牛津大学心理学博士艾莉森。高普尼克曾经说过一个《高普尼克家的恐怖故事》:
艾莉森2岁时,她的婴儿床上多了一个小伙伴,艾莉森把他叫邓泽,妈妈从来没见过这个叫邓泽的孩子,她总说艾莉森瞎说。艾莉森说她一开始很喜欢跟邓泽玩,但是邓泽不知什么原因脾气越来越坏,艾莉森被吓坏了,经常不敢睡觉。苦恼的妈妈打算让1岁的弟弟跟艾莉森换床。结果弟弟刚被抱到姐姐的床上就恐惧尖叫,他手指的方向正是邓泽坐着的位置。
这是恐怖故事吗?这不是。这个叫邓泽的孩子,只是艾莉森的虚拟伙伴。
虚拟伙伴的普遍性
调查研究显示,大约60%的儿童在3-5岁时,都会出现虚拟伙伴。虚拟的小伙伴只有儿童自己能看见。 对3——5岁的儿童来说,他们会非常具体地谈论自己的虚拟朋友,比如:”他的个子比我小一点,可以穿我那条蓝色的吊带裤,他会跟我玩拼图游戏“等,好像是真的存在一样。
孩子为什么会有虚拟伙伴
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孩子虚构自己的朋友,是一种健康的适应性行为。 主要原因在于父母不太了解儿童这种虚构朋友的行为,认为不需要在头脑中和一些虚拟的朋友交往。 缺乏同伴交往和亲密依恋,孩子的性格非常开朗活泼,无法忍受没有嬉戏和交流的单调环境。当周围没有知心伙伴时,他们只好虚构一个出来。 当孩子想要表达愤怒、羞愧、嫉妒等情绪时,虚拟朋友可以充当他们的代言人。
鬼可能是小孩镜像映射
如果经常和孩子们聊天,可能不难发现一些端倪。
正在感知的事物
孩子说:”我和小狗玩。“(其实这孩子的小狗已经死了)
有一位妈妈讲述了这样一个现象:晚上临睡前,2岁多小丫头忽然对着窗户叫『奶奶』。妈妈回头一看什么也没有,正以为听错的时候宝宝又喊了一声『奶奶』,妈妈被吓到了,她家可是在8楼啊!
家长讲的时候仍一脸惊恐,我问她,孩子为什么叫奶奶而不是爷爷或阿姨叔叔呢?
妈妈答:因为她刚学会叫奶奶。
过去储存的印象
2岁左右的婴儿大脑中有可能存储较多的信息材料,平时听到的、看到的、感觉到的都存在大脑里。
由于脑发育很不成熟,不能形成大量的神经联系,因此信息以零散的方式存储,在提取时呈现出无逻辑的、没有联系的,只是对记忆材料的简单迁移。
外界刺激引发联想
儿童最初的想象是无意想象,没有目的、零散,由外界刺激引起,是一种自由联想。
可能随时随地突然冒出一句话,蹦出一个词,与当时的情景完全无关,并不是看到黑暗中的某个东西才说『阿姨走了』,而是阿姨走了这段信息早就存储在孩子的大脑里,只不过突然被提取了出来。
鬼可能是孩子认知障碍
我很小的时候,估计也就是3——5岁的样子,和父母出门走亲戚。
半道我看见点东西,就伸手指着问:”那是什么?“ 答曰:飞机
但并不是。我看到的是一条半透明曲曲弯弯好像虫子一样的东西。它似乎并不会动,但我想看它时,它就会逃出视野中心区。
于是我再次指着问道:”那是什么,会飞?“,同时手指顺着那东西的移动向下滑去…… 父母再次回答:飞机
我知道那不是飞机。又仔细看了看。可能中间眨了眨眼吧,那玩意儿忽然消失不见了。
后来长大了,终于知道那是什么了:可能是棉絮或者别的什么纤维沾到眼球上了,所以看什么都隐隐约约叠着一条”小虫子“。
?因为小孩子认知能力有限,表达能力也差,所以经常任由大人解释;而一些大人解释着解释着,就把自己吓坏了。
鬼可能是孩子在撒谎
这个现象主要发生在年龄5岁左右的孩子身上,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了自己的认知,会通过平时的观察寻找父母的”软肋“,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有这样一个例子:5岁的悠悠平时都很听话,最喜欢父母带出去玩,但一段时间开始,每次父母要带她出门的时候,她都说门口有个小女孩不让她出去。
悠悠走到门口的时候总是自言自语像是在和人对话,时而表情惊恐,父母也不再带她出门,只能留在家里。
后来在无意中悠悠说出了真相,因为那段时间频繁下雨,她害怕出门弄脏新裙子,才编造这么一个谎言骗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