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归晋,从这个结果来看,司马家族无疑是贯穿三国的最强大的家族!三国历史中赫赫有名的十大家族:司马氏家族(晋朝)、曹氏家族(曹魏)、孙氏家族(东吴)、诸葛氏家族(三国豪族)、荀氏家族(颍川豪族)、袁氏家族(四世三公)、夏侯氏家族(曹氏宗亲)、陆氏家族(江东望族)、钟氏家族(颍川望族)、习氏家族(襄阳望族)。
三国时期第一家族:司马氏家族(晋朝)
司马懿(179——251),字仲达,汉族,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属河南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全权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死后谥号舞阳宣文侯,次子司马昭被封晋王后,追封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
司马八达:东汉末年河内名门司马家族兄弟八人: 魏太尉,晋宣帝——司马懿,字仲达、魏太宰,晋安平王——司马孚,字叔达 、魏东武城侯——司马馗,字季达 、魏鸿胪丞——司马恂,字显达 、魏中郎——司马进,字惠达、魏安城亭侯——司马通,字雅达、魏安平亭侯——司马敏,字幼达、魏兖州刺史——司马朗,字伯达。
三国时期第二家族:曹氏家族(曹魏)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与书法家。可谓是多才多艺的一代霸主。三国中曹魏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先为东汉大将军 、丞相,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其为魏武帝。一生以汉朝丞相的名义征讨四方,为统一中原做出重大贡献,同时在北方广泛屯田,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
曹操所生诸子,皆英雄辈出,才俊横溢。嗣子曹丕承继曹操的雄才大略,废汉立魏,另建正统,使曹氏一族荣登帝王之列。其治国平天下的才干虽略逊于其父,但仍可称得上千古一帝,若非其英年早逝,一统天下者必曹魏,司马氏焉能有篡位之机?曹丕不仅有治国御军之才,而且文采也非小可,其诗词造诣也名垂文坛。曹操另一子曹植曹子健,才高八斗,文采斐然,诗词造诣三国无人可及。
三国时期第三家族:孙氏家族(东吴)
吴始祖武烈皇帝孙坚(155——191),字文台,汉族,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人。东汉末期地方军阀,著名将领。史书说他“容貌不凡,性阔达,好奇节”,是大军事家孙武的后裔。汉末群雄之一,三国中吴国的奠基人。曾参与讨伐黄巾军的战役以及讨伐董卓的战役,后与刘表作战时阵亡。因官至破虏将军,又称“孙破虏”。其子孙权即为孙吴的开国皇帝。孙权建国后,追谥孙坚为武烈皇帝。
长子孙策,承袭父志于危难之际,打拼天下于白手之中,却杀出了江东四十余郡的广阔天下,是江东霸业的实际创建者。孙权胸揽天下,腹吞四海,知人善用,纳谏如流,数度于危亡之中挽救了江东霸业,并建立了三分之一的东吴帝国。孙氏父子三人皆是天下罕有的英才之人,都具备了横扫天下、一统寰宇的帝王霸气,是三国之中最为令人艳羡的一门父子豪杰。
三国时期第四家族:诸葛氏家族(三国豪族)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后来东晋政权推崇诸葛亮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等,并改造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的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
诸葛瑾(174——241)字子瑜,汉族,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吴国大臣,诸葛亮之兄,诸葛恪之父。经鲁肃推荐,为东吴效力。胸怀宽广,温厚诚信,得到孙权的深深信赖,努力缓和蜀汉与东吴的关系。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吕蒙病逝,诸葛瑾代吕蒙领南郡太守,驻守公龘安。孙权称帝后,诸葛瑾官至大将军,领豫州牧。
诸葛诞(?——258)字公休,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魏将,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在魏官至征东大将军。曾与司马师一同平定毋丘俭、文钦的叛乱。之后因与被诛的夏侯玄、邓飏交厚,且见到王淩、毋丘俭等人的覆灭而心不自安,于甘露二年(257)起兵造反,次年反叛被镇龘压,诸葛诞被大将军司马胡奋所斩,夷三族。
三国时期第五家族:荀氏家族(颍川豪族)
荀彧 字:文若,生卒:163——212(50岁)。籍贯:豫州颍川(今许昌到临颍一带)。官至 :光禄大夫(建安十七年由尚书令、侍中转任,名义上持节参谋丞相府军事。)/太尉(魏咸熙二年追封),谥号:敬。荀绲之子。
荀攸(157——214),字公达,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曹操的五谋臣之一,荀彧之侄,被曹操称为“谋主”。官至尚书令。正始五年(244)被追谥为敬侯。(都是敬啊)
荀氏八龙:指荀淑的8个儿子:荀俭、荀绲、荀靖、荀焘、荀诜、荀爽、荀肃、荀旉。
三国时期第六家族:袁氏家族(四世三公)
袁绍(?——202),字本初,汉族,汝南汝阳(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袁老乡袁老村)人。出身名门望族,自曾祖父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称。于初平元年(190)被推举为反董卓联合军的盟主,与董卓交战;但不久联合军即瓦解。此后,在汉末群雄割据的过程中,袁绍先占据冀州,又先后夺青、并二州,并于建安四年(199)击败了割据幽州的军阀公孙瓒,势力达到顶点;但在建安五年(200)的官渡之战中大败于曹操。在平定冀州叛乱之后,于建安七年(202)病死。
袁术(?——199年),字公路,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西南)人,袁绍之弟。初为虎贲中郎将。董卓进京后以袁术为后将军,袁术因畏祸而出奔南阳。初平元年(190年)与袁绍、曹操等同时起兵,共讨董卓。后与袁绍对立,被袁绍、曹操击败,率馀众奔九江,割据扬州。建安二年(197年)称帝,建号仲氏。此后袁术奢侈荒淫,横征暴敛,使江淮地区残破不堪,民多饥死,部众离心,先后为吕布、曹操所破,于建安四年(199年)呕血而死。
三国时期第七家族:夏侯氏家族(曹氏宗亲)
曹操时期,夏侯二字堪为宗室,这一时期的诸夏侯,身上有着明显的曹氏烙印,是曹操最为倚重信任的嫡系;以夏侯惇为基点,惇,魏之元勋,官至大将军,倍受曹操亲重;夏侯廉:惇弟,封侯,没什么事迹;夏侯渊:惇族弟,官职征西将军,作战快速勇猛,曾击败马超、韩遂,後在定军山之战中被黄忠临阵杀死。
夏侯四杰:夏侯霸、夏侯威、夏侯惠、夏侯和,他们是夏侯渊的四个儿子,分别立下大功,被称为夏侯家族的四杰。
三国时期第八家族:陆氏家族(江东望族)
陆逊(183——245),本名陆议,字伯言,汉族,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历任吴国大都督、上大将军、丞相。东吴大帝孙权兄长沙桓王孙策之婿。章武二年(222年),陆逊在夷陵击败刘备所率蜀汉军,一战成名。夷陵之战也成为战争史上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晚年因卷入立嗣之争、力保太子孙和而累受孙权责罚,忧愤而死。
其子陆抗才干绝不逊于陆逊,只可惜所遇并非明主,虽居大将军之位,毕生才华却未及尽展。即使如此,陆抗在手脚受束的情况下,仍旧游刃有余地与晋朝名将羊祜相抗多年,令被司马炎奉为神明的羊祜终身未能踏入江东半步。若非陆抗存在,东吴焉能苟延残喘如此之久,莫等杜预到来,早被智勇双全的羊祜夷为平地了。人们虽不见陆抗纵横捭阖,横扫天下之功,但对吴之作用,并不逊于其父。
三国时期第九家族:钟氏家族(颍川望族)
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政治家。官至太傅,魏文帝时与当时的名士华歆、王朗并为三公,有二子:钟毓、钟会。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据传是楷书(小楷)的创始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并称为“钟王”。
钟会(225——264)字士季,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三国时期魏将,太傅钟繇之幼子,钟毓之弟。公元263年,他与邓艾分兵攻打蜀汉,导致蜀汉灭亡。此后钟会欲据蜀自立,与蜀汉降将姜维共谋其事,却因部下的反叛而失败,自己也死于部将兵变。
三国时期第十家族:习氏家族(襄阳望族)
习氏家族,虽然名声不显,但是也是势力强大。习氏家族中比较有名的有:习询、习竺、习承业、习蔼、习珍、习温、习宇、习桢、习忠、习隆、习嘏十一人。他们中有的“有德行”,有的“博学有才华”,有的“有威仪,善谈论”,有的“才气锋爽”,有的“仗剑自裁”等,他们之中,或忠诚于蜀汉,或入仕于孙吴,或在曹晋做官,门庭荣耀,经久不衰。
尤其是习珍为代表,在关羽败走麦城被杀,荆州诸县先后降吴,唯有习珍据城不降。习珍说:“我必为汉鬼,不为吴臣!”,最后自刎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