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了解:古代银子的读者,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明清时期的银子携带不便,咋能使用500多年?
一、银两的使用概况
银两有两大类。一是实银两,通称宝银。各地的形状、成色、大小、轻重和使用习惯都不同。
它代表某地共同使用的标准银两,成为该地区一统的货币计算单位。全国有四种,即是:上海的九八规元,天津的行化.汉口的洋例,营口的炉银。这些都是以平砝名称表示的银两计算单位而广泛使用的货币。
二、白银的使用阶段
1、明代白银使用情况
再次是储藏。白银使用范围的推广,使它日益成为积累财富计算财富的手段。明代商人有大贾、中贾、小贾之分,划分的标准就是他们积累白银数量的多少;一般来说,家产有银百万两以上的称大贾,万两以上至几十万两者称中贾,千两、几百两者则称小贾,百两以下就是小商贩了。
不仅富商大贾们贮藏白银,官僚、贵族、地主也是积银成风,尤其是皇室、大贵族、大官僚,积银数量惊人。像明英宗太库、中库,经常积银八百多万两贮而不用。大宦官刘瑾被抄家时,竟然有银二亿五千九百多万两。
第四是贸易的计价、支付,就是充当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值得提出的是,在货币经济发展、白银流通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明代后期不仅大宗交易用银,而且连小买卖、小本经纪也用碎银了。
2、清代白银流通情况
从清代初年到本世纪三十年代,我国一直是一个银本位的国家,白银(包括银两和银元)是货币的主体,铜币(制钱和铜元)退居到很次要的地位。清代对白银的使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需要注意的是,在第二、第三两个阶段里,银两还是继续通行,占据主要地位,并没有被银元所取代。
三、计算价值单位
四、银两制度的缺点
1、银两的形式
明代白银的铸造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银锭(元宝)
常见的是50两一锭的船形元宝,下面还有各种大小的小元宝。银锭上一般有文字,记有铸造地名、重量和,银匠的姓名,还有年号;但是小锭上有时不铸文字。
(2)银钱
也有正面为“万历年造”,背面为“二钱”、“五钱”。
(3)银豆、银叶
(4)银牌
明代还曾经铸造使用了银牌,分为五钱和一两的二种,是专门用来对西域哈密等地作贸易上的支付手段。
清代银两的铸造形式有船形的银锭——元宝,重五十两至十两不等,甚至还有一两、五钱、三钱、一钱重的小元宝。有秤砣形或馒头形的“镍子”,一般在十两以下。还有滴珠、福珠,就是珠形的小银块;以及银饼和形状不规则的散碎银块,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大的不便携带,小的银两称重、鉴定成色也很麻烦。
2、银两的成色
使用时需要专门的内行来鉴定成色高低,有时还要借助工具“夹剪”,付款时计价的银两成色如果和实际支付的银两成色不一样,还需要进行折算,也是非常麻烦的。
前者——看色是专门技术,凭多年的经验,用眼力测定宝银的成份,检查是否掺杂了铅、锡,再用小锤子敲击银块的要害部位,辨别声音来判断它内部的质量如何。检验以后,把重量、成色用墨笔书写在银锭面上,有的还要加盖印章、结果相当准确,据说和化验结果相差无几。公估局鉴定的宝银是有信用的;后来,清代末年设造币厂采用新式化验方法后,公估局就不再开设了。
3.银两的称重
(1)库平
(2)关平
(3)漕平
为了征收漕粮折色所用银两的计算单位。清代原来规定山东、河南、江苏、浙江、安徽、湖南、江西、湖北八省的漕粮,都要运交本色(粮米),后来嫌运输粮食麻烦,可以改征折色银两,就设置了漕平砝码来称量所收的银两,如上海漕平一两为36.657克。但各地的漕平重量不同,没有一统的标准。
(4)司马平
(5)公砝平
简称“砝平”。主要用来调拨、汇兑银款,各地钱庄、票号的客户来汇兑银两的时候,用这种标准计算,也是北京市场通用的平砝之一。
(6)钱平
金融业(钱庄、钱铺、票号)内部通用的计量标准,它们和其它行业的帐目清算往来,都是按照“钱平”来进行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