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帝改革在历史上的难度有多大?

孝文帝改革在历史上的难度有多大?下面知秀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非常成功的改革,通过一系列汉化政策,唐鲜卑人在中原扎住了脚跟,最终融入汉族之中,很多贵族也成为后来统治中国200多年的关陇贵族集团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这种改革阻力之大,我们是可以想象的。到底有多大呢?我们从一件事情上可见一斑。

当孝文帝以南征之名带领群臣到了洛阳,群臣请愿停止南征。所以顺水推舟,定都洛阳,安定下来了。同时,大刀阔斧的改革就开始了。他下令:所有的百姓必须穿汉服,不得穿胡服;否则就是犯法。不久,又下令禁胡语、用汉字。无论是在朝廷,还是在市井民间,不允许说胡话。胡话就是这么来的。经常有人说,你说什么胡话。这是胡人进入中原的时候,中原人听不懂胡人说的话。于是就有了现在我们理解的听不懂的话——胡话。所有人还必须改写汉字。不得使用其他民族的文字。同时还下令,鲜卑族的人死了之后不能到他们的故地平城去埋葬,而要埋葬在洛阳。鲜卑族人要遵循汉族人的风俗传统,过汉族人的节日,行汉族人的礼节。

孝文改制以后,北魏政权开始变得逐步强大,他实行的均田制度,还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农业发展,增加了国家收入。在此之前,国家一直处于动荡的状态,百姓们生活得很艰苦,没想到困扰着整个北魏朝政十多年的事情,在他这里三年就得到了解决。

不过,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鲜卑族的旧贵族很多还是不支持改革的。让人想不到的是,反对最为激烈的竟然是自己的儿子——年仅15岁的皇太子元恂。这个皇太子从小跟着自己的曾祖母冯太后,只可惜冯太后过于溺爱这个孩子,并没有把他教养好,反而成为了孝文帝改革中的一个“祸害”。对于生活在北方地区的人来说,他们认为中原腹地的洛阳太过炎热,非常不适合人类居住。哎!——你让生活在广东地区的人们情何以堪呐。这个皇太子元恂就是个代表,他非常不喜欢洛阳的天气,于是一直想着如何与自己的父亲唱反调。

他拒绝说汉话、写汉字,违反禁令,穿着鲜卑族服装招摇过市,还把皇帝所赐的汉服给撕毁了。当时的太子东宫的侍从官中庶子高道悦曾经多次劝说太子,您要遵守朝廷的规定呀,您都不遵守,别人还是支持吗?可是,太子不但没有听,还怀恨在心。不用说,这些情况肯定都如实反映到孝文帝那儿了。于是,太子就更恨他了。有一次,在孝文帝外出的时候,太子合谋左右的人,秘密从宫内挑了3000匹御马,阴谋逃出洛阳,回到平城,他还亲手杀了老是告他状的高道悦。但是,消息很快传到了孝文帝那里。他迅速返回洛阳,控制了局面,并废掉了元恂的太子之位。

我们不妨认真思考一下,一个15岁的孩子能有多少心机,能有多大能量,竟然闹到要谋反的地步。一个太子,早晚都是要坐上皇帝的宝座的,他有必要谋反吗?他最多就是一个别人手里的枪。因为孝文帝改革动了很多鲜卑贵族的奶酪。我们分析一下无外乎有两种情况。

鲜卑人是东胡部落的一支,他们的生产方式是游牧或者渔猎。这种经济基础决定了他们的主要聚合形式是部落制。即便有老大,老大也是因为各个部落共同的认同和臣服才能形成国家政权。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为了统治中原的需要,一定会任用汉人。他的改革从人事角度就是把原本属于鲜卑贵族的特权切割了一部分给了中原汉人。这种冲突是不可调和的,势必引起鲜卑贵族的强烈反对。

太子元恂是冯太后拉扯大的,他的背后基本上大都是老一代较为顽固的旧贵族势力。其实,他能当上太子和旧贵族的支持有很大关系。在旧势力反对改革的浪潮中,元恂知道自己和这些旧贵族是绑到一根绳上的蚂蚱。如果这些旧贵族失去了权力,那么他的太子之位能不能保很难说。况且,元恂其实不是一个合格的皇位继承人,孝文帝对他早有不满,这些都是元恂心知肚明的。

改革中出现了这样的局面,孝文帝非常心痛。正好这时又有人举报元恂有谋反之心,于是孝文帝干脆送了一杯毒酒把他赐死,以此来宣告自己汉化的决心,哪怕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也不会法外开恩。这个杀鸡儆猴的做法,他以杀自己的儿子为手段,为的是打压反对者的声音,从而让改革大大地顺利起来。太子元恂死的时候年仅15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