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正一品官员的权利有多大呢?比想象中还要高

我国有着几千年的有载历史,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社会文明时期。在小农经济时代,传统社会地位的排列为“士农工商”。“士农工商”出自《管子.小匡》:“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柱石)民也。”这种思想深深地灌注在社会意识形态中,也植根于社会大众的心里。

自古以来,天下读书人的最高梦想莫过于金榜题名,光耀门楣,匡扶天下。《论语.子张》中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为“仕”意在考取功名,步入官场。然而十年寒窗苦读,考取进士,谋得的官职,以九品居多。由九品往上,最高为宰相,其间的升迁转折,又岂止区区十年。

01

比如在清朝,想要升到“正一品”大员有多难呢?专家表示,其间难度超出你的想象。清代的官制,文武有分,文职最高为内阁大学士,官阶正一品。众所周知,清朝不设宰相,以宰辅代替。若身兼大学士与军机大臣的职责,就与宰相无异,如果只有大学士的职位,那就是空有宰辅之名。但成为宰辅的前提,都是要成为内阁大学士。

排除破格晋升,正常情况下,能够成为大学士的汉人,多为左都御史、协办大学士、各部尚书,若是满洲贵族以及皇亲国戚,就不受晋升制度的限制。清朝尚书的官阶为从一品,大学士为正一品,然而看似晋升近在咫尺的官阶,正常晋升所需的时间可能远不止十年。

清朝沿用明代内阁制,清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开设内三院,包括弘文院、国史院、秘书院,三院分别设有一位大学士。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设满、汉大学士,兼任各部尚书。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大学士同时兼任殿阁,以殿阁名加大学士称号命名,比如中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等。

雍正时期,大学士为正一品。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调整大学士殿阁兼衔,改为三殿三阁。同时,大学士人数有限制,最多6人,通常有4人,多从左都御史、六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中进行挑选。就品级来说,能够晋升为大学士的都是从一品。

清代堂官采取满汉双轨制,六部尚书共12人,都察院左都御史2人,协办大学士2人。看似升任大学士的几率比较合理,其实,能够由从一品升任正一品的少之又少。六部尚书、左都御史的调动以平级为主,六部在行政级别上是相当的,不过政治地位区别较大。地位高低依次按照吏、户、礼、兵、刑、工的顺序排列。

02

简言之,低位的尚书被调任到其他部门,实际就是升迁,反之,则是降级。不过,如果是平级调动为多个部门尚书,也属于晋升,比如和珅,一人担任户部、吏部、刑部三部的尚书之职。清朝时期,担任尚书职位数十年的官员不在少数,比较顺利的是升调吏部或户部。

能够升任大学士的人,要么德高望重,要么功勋卓著,而被革除大学士一职的,大多是有重大过失,而这种情况也非常少见。也就是说,大学士岗位的流动率很低,饱和度也很高,在其位的人,通常会一直任职,直到退休。

同时,相比于左都御史和六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在晋升时享有优先权。所以,成为协办大学士可谓是晋升大学士的捷径。而兵部、刑部、工部尚书,成为大学士的机会更是渺茫,他们必须先晋升为吏部、户部、礼部尚书,才有可能得到晋升。

03

从一品升到正一品,难点还在于年龄。从初入仕途,到升为尚书,对大部分人而言,也算是平步青云了。晋升迅速的,官至尚书时也是迟暮之年了。清代进士的平均年龄在34岁左右,升至尚书时也在五十岁以上了。

年轻官员晋升为大学士的例子很多,不过这只针对满族而言。尤其是在乾隆时期:孝贤皇后的弟弟傅恒,27岁就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和珅担任文华殿大学士时,年仅36岁。

而从一品的尚书升到正一品的大学士到底有多难?从清朝的一位著名汉臣——刘墉的亲身经历中就可以知道了。 刘墉,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考取进士,时年32岁。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升任左都御史,之后长期徘徊于左都御史、直隶总督、吏部尚书的职位。历时十六年,终于在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升为正一品体仁阁大学士。

而刘墉是历史知名的贤明宰辅,备受皇帝的宠信,官至正一品尚且如此困难,可见普通官员的升迁之路何等艰辛,又何论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