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族建立的辽国那么强大 辽国为何没有能统一天下

对辽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知秀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辽国曾如此强大,为什么最终没能一统天下?

契丹族本是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他们与当时同样也说蒙古语的室韦算是同族异种。“契丹”之名,始见于北齐天保五年成书的《魏书》。而汉人记契丹事,以《资治通鉴》为最早,东晋义熙元年初,“燕王熙袭契丹”。《新唐书》等明确指出:“至元魏,自号曰契丹。”

在五代时期,辽德祖耶律撒剌的长子耶律阿保机,作为当时契丹迭剌部的部落首领,趁着当时的中原之乱一统了契丹七部,并且,在当时的滦河边上建立了一座城池。他当时建城的时候,是模仿中原的幽州而建立的,这也就是如今为人所知的辽国的最初原型。

契丹的第二任皇帝耶律德光即位之后,又将国号改为了“大辽”,史上称其为辽国。可以说,从最初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到最后辽国灭亡,延续了二百多年的辽国国祚,在北方一直处于霸主一般的地位。那么,作为历史上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辽国又为何如此长寿呢?

今天我们就来知道一下其中的缘由。

在人们普遍的观念中,冷兵器时期的战斗主要是由先天的体格优势来决定的。所以,他们认为:辽国之所以能够如此强大,与游牧民族的先天好战善战的优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契丹又是当时为数不多的能够实现一统政权的游牧民族,所以,其战斗的实力自然是不言而喻。

但有,些人却秉持着完全不同的想法,即:辽国称霸北方的关键原因,其实,是当时面对的敌人太弱了。

那么,这到底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在耶律阿保机一统契丹部落之前,他们和其他的游牧部落也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比如:当时耶律阿保机部落所拥有的彪悍勇士,那些同说蒙古语的室韦等部落也是有的。但是,若非要说两者之间最大的差别,那可能就是:其他部落的内部并不如契丹族团结。

而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他们作战的时候。

契丹人在打仗的时候,战士之间的配合相当默契,早期的契丹“分为十部,兵多者三千,少者千余。逐寒暑,随水草畜牧。有征战,则酋帅相与议之,兴兵动众,合符契。”所以,这个部落联盟的职权范围仅限于共同的军事行动,各部的畜牧生产则不在管理范围之内。

所以,当时形如一盘散沙的其他部落,自然不是他们的对手。

在契丹还未正式建国之前,其部落联盟便已经非常庞大了。而当时的大唐帝国,则早已过了黄金时代,正处于藩镇割据的混乱时期。话虽如此,但是已经呈现颓败之势的唐代,并不是契丹人的囊中之物。当时地处北方的几个藩镇便已让其头疼不已,这其中,就包括河北的卢龙镇。

当然,卢龙镇被契丹人久攻不下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刘仁恭,他当时作为卢龙的节度使,不仅作战强悍,更像是一头嗜血的野狼一般好战。所以,在如此骁勇善战的统帅的带领之下,那些据守在卢龙镇的士兵们常常会主动对契丹发起进攻。

像是焚烧敌人放牧的草场,抑或是掳走他们的人口、牲畜,这些都是卢龙镇的士兵们常干的事情。那时的契丹可汗甚至主动向刘仁恭求和,并向他进献出大量的良驹以求对方放过自己放牧的草场。从契丹可汗的进献行为可以看出,当时的唐代并未处于弱势。

那么,契丹与唐代的战事,又是如何转变风向的呢?这便要从耶律阿保机上位说起。

耶律阿保机掌握政权之后,他并没有选择强攻的方法,转而与当时还是河东节度使的李克用结为了兄弟。这样攀亲带故之后,契丹人与唐代在卢龙镇的交锋才逐渐缓和。仅仅拿下这样一个小小的北方藩镇就让契丹人如此费劲,可想而知,当时的契丹人在大唐面前确实算不上强敌。

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之后,辽太宗耶律德光则继承了他的皇位。这位皇帝虽然并不是辽国的开创者,但是,他却造就了辽国在军事方面最巅峰时期。当时,契丹的劲敌唐代已然亡国,国家被分裂成了许多地方割据政权,这一时期也称之为“五代十国”。

当时,“五代十国”中还有石敬瑭这样一号人物,他作为后晋的皇帝也干尽了不少窝囊事。这其中,就包括其为了借助契丹人的势力攻打中原,从而向当时的辽太宗耶律德光自称为“儿皇帝”。这位窝囊的皇帝去世之后,新继任的皇帝石重贵并不愿意向辽国俯首称臣。

于是,石重贵下令赶走那些在后晋做生意的契丹商人。这下辽太宗耶律德光好像看到了机会,他以这件事情为借口,下令大军出兵攻打后晋,并妄图实现其一统中原的野心。当时,契丹人觉得能够一举攻下后晋,但是,双方却将战事拉长了三年。

而且,在双方交战的时候,契丹还曾遭受了大败,当时,辽太宗耶律德光不得已之下甚至骑着自己的骆驼狼狈撤退了,可见,这场战事双方的军事力量差距并不是太大。但是,因为后晋的国力已经处于颓势,所以,并不能支撑其大军与辽国长久的对峙。

最后,在公元946年的时候,后晋当时的统帅杜重威则主动向辽国发起了投降,这场战斗最终也以契丹人的胜利画上了句号。之后的结果想必大家也能料想的到:契丹人的大军直接进入了开封,辽太宗在那里宣布,将原来的“契丹”国号改为“大辽”。

占领开封的辽太宗还妄图一统天下,但是,他做的这个美梦很快便被中原地区的现实情况给击碎了。当时,那些中原百姓决心反抗契丹人的入侵,于是,民间便自发组织了许多义军,他们时不时地就会偷袭一下落单的契丹大军。

就在同一时期,本来一直处于观望态势的太原统治者刘知远也看清了局势,他决定向辽国宣战。在此起彼伏的中原百姓的反抗之下,辽太宗也逐渐看清了自己的不利处境,所以,在其仅攻入开封三个月之后,便带着大军仓皇撤回了辽国。

在辽太宗统治期间,辽国的战斗力可谓处于前所未有的巅峰时期。但是,契丹人在如此大费周章地占领中原之后,却又轻而易举的放弃了,可见,辽国大军的战斗力也没有人们所说的那么强大。公元959年,中原地区的“五代十国”局势已进入到了最后时期。

当时,在这些地方割据势力之中,属柴荣的后周势力最强。就在这一年,统治者柴荣决定亲自攻打辽国,在仅仅四十多天的时间内,他领导的大军便轻松的拿下了曾被辽国占据的“燕云十六周”等十多个县。原本不可一世的契丹大军,面对后周猛烈的攻势,竟毫无还手之力。

但是,令人可惜的是,柴荣在战事中突然得了重病,所以,攻打辽国的行动也不得不叫停,最后,契丹人就幸运地逃过了这一劫。

柴荣得病后没多久就去世了,所以,当时只有七岁的柴宗训便子承父位成为了后周的小皇帝,即后周恭帝。柴宗训在位期间,特别重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但是,没有想到的是,当年柴荣在位时最信任的臣子赵匡胤竟然密谋发起了“陈桥兵变”,从这位小皇帝手中夺走了皇位。

公元960年,柴宗训被迫禅位给赵匡胤,后周灭亡。赵匡胤建立北宋王朝,降封柴宗训为郑王,迁往房州。赵匡胤颁布圣旨优待帝母子,赐柴氏“丹书铁券”(免死金牌),保证柴氏子孙永享富贵。可以说,从赵匡胤夺位建国开始,北宋就与辽国就一直处于长期的对峙状态。

虽然,当时的北宋既没有能力攻打辽国,收回当初被侵占的土地,但是,雄踞北方的辽国也同样没有能力入侵中原,实现其一统天下的美梦。所以,双方针锋相对,到最后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结果,反而是后来雄起的金国成为了最后的大赢家。

参考资料:

【《新唐书》、《宋史》、《契丹的起源和早期历史》、《契丹名号考释》、《辽史·卷四·本纪第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