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有灭国之功,为何李世民还责罚他?

李靖有灭国之功,为何李世民还责罚他?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

古之帝王权谋,韩非子一语道尽,“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赏罚公平,皇帝才能驾驭群臣,成为真正的英明之君。然而,作为一代明君的李世民,驾驭群臣手腕高明,那么在李靖平定东突厥,立下灭国之功后,为何不是重赏李靖,而是重罚李靖?

与历史上的卫青、霍去病相比,李靖名声有所不如,但卫霍征战多年,却未能消灭匈奴,而李靖却一战就灭了多次叫嚣的东突厥。因此,李靖名声不如卫霍,大概是因为李靖把仗打的太简单了,所谓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公元618年,李渊建唐之后,唐朝版图很小,大约秦国故地加上山西一带,南方还有众多割据势力。公元620年开始,跟随秦王李世民击败王世充之后,李靖奉命平定南方,先后击败萧铣、冯盎、辅公祏等割据势力,实现了唐朝基本统一华夏。

在此期间,李渊十分佩服李靖的军事才能,赞曰:“李靖乃萧铣、辅公祏的膏肓之病,古代名将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没有一个能比得上李靖!”

南方平定之后,北方又起狼烟,唐朝迎来了第一个外敌东突厥。

隋末唐初,东突厥实力非常强大,李渊晋阳起兵之时,曾向东突厥始毕可汗称臣,以换取北方的相对安定。唐朝建立之后,东突厥一方面支持薛举、刘武周等割据势力,分化瓦解中原,一方面不时南下侵略。

但唐朝之初,唐朝实力相对弱小,加之内部还未统一,所以对嚣张的东突厥主要采取战略防守,实际就是“忍气吞声”。直到江南平定之后,李渊才将李靖调到北方,以反击突厥。

公元625年,突厥颉利可汗率十余万人越过石岭,大举进犯太原。李渊任命李靖为行军总管,统率一万多江淮兵驻守太谷,与并州总管任瑰等迎击敌人。但突厥兵马实力强大,又来势凶猛,诸军迎战多失利,任瑰全军覆没,唯独李靖全军得以保全。

公元626年,唐朝爆发玄武门之变,李渊退位、李世民称帝,颉利可汗利用唐朝内部混乱,率领十几万精锐骑兵再次进犯泾州,并长驱直入,兵临渭水便桥之北,几乎就是兵临长安城下,而长安城内仅有万余兵力,李世民迎来称帝之后最大的一次危机。在此情况下,李世民亲临渭水桥,与颉利可汗结盟,突厥退兵。不久之后,李世民任命李靖为兵部尚书,做反击东突厥的准备。

唐朝与东突厥结盟之后不久,东突厥发生内乱,所属的薛延陀、回纥、拔野古诸部相继叛离,屋漏偏逢连夜雨,东突厥又遭遇风雪,羊马死亡甚多,内部发生了饥荒。所谓趁你病、要你命,代州都督张公瑾建议北伐东突厥。

公元629年,唐太宗以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以张公瑾为副,率领十万大军出击东突厥。与此同时,命令并州都督李世绩、华州刺史柴绍、灵州大都督薛万彻等为各道总管,统率十几万军队,分道出击突厥。需要注意的是,此时东突厥仍然有足足三十万的精兵强将,唐朝兵力不如东突厥,而且中原文明征战游牧民族,必须速战速决,否则要么逮不到突厥主力,要么粮草用尽反而被动。因此,大唐开国对外的第一战,可谓步步惊心。

但李靖之所以被称为军神,就是充分扬长避短,不给突厥一丝机会。公元630年正月,塞外寒风如刀,李靖突然率领3000精骑如从天降,突然逼近颉利可汗营地,颉利可汗根本没有想到唐军会在此时出兵,兵将相顾,无不大惊失色,乃至“一日数惊”。颉利可汗认为,如果不是唐军倾巢而出,李靖不敢只率3000兵马孤军深入。李靖获悉这一情报之后,立即命令间谍离间,劝降了颉利可汗心腹康苏密,东突厥内部更是混乱不堪。于是,李靖趁机连夜进击突厥老巢定襄,一举攻入城内,俘获了隋齐王杨暕之子杨政道及原炀帝萧皇后,颉利可汗仓皇逃往碛口(今内蒙二连浩特西南)。

李靖这一用兵看似简单,实则无比凶险,稍有不慎3000兵马就会被突厥大军围困。一旦颉利可汗稍微坚定抵抗之心,那么李靖或许只能退兵,甚至有被围剿的危险。但李靖却仅以微弱兵力,找准突厥弱点,攻克东突厥老巢,以至李世民都感慨不已,称赞这是“古今所未有”的功绩。

颉利可汗出逃之后,李勣、柴绍、薛万彻等一起出兵,东突厥陷入绝境,此时颉利可汗立即派人入朝请罪,向李世民请求举国归附唐朝。

这一年二月,李世民派遣鸿胪卿唐俭、将军安修仁去抚慰颉利可汗,商讨归附的事情。唐俭与颉利可汗谈判时,李靖与李世绩回师,李世绩认为颉利可汗只是缓兵之计,如今颉利可汗手下还有数万人,如果放任他们离去,未来后患无穷,于是建议“今诏使唐俭至彼,其必弛备,我等随后袭之,此不战而平贼矣。”李靖听完之后高兴的说,“公之此言,乃韩信灭田横之策也”,同意了李世绩建议,随后又劝说副总管张公瑾如今正是灭东突厥良机,而“如唐俭等辈,何足可惜。”

所谓“韩信灭田横之策”,即刘邦派遣郦食其游说齐王田横,本来已经说服田横降汉,但韩信认为机不可失,郦食其游说正好会让田横放松警惕,于是一举破齐。郦食其的命运很惨,田横认为郦食其欺骗了他,一怒之下将郦食其烹杀。

唐俭与颉利可汗攀谈时,李靖率军突袭东突厥,必然将唐俭等置于死地,而李靖却认为“像唐俭等使者即使因此遭到不测,又有什么可惜的呢”。

随后,李靖亲自率领一万精骑,携带二十天的军粮,突袭了颉利可汗。这一战前锋是苏定方,他率领200骑乘着大雾,悄然疾行,直到距颉利可汗大帐七里远的地方才被发现,但为时已晚,颉利可汗已成惊弓之鸟,慌忙骑马逃走,突厥军也四散而逃,唐俭见势不妙躲了起来逃过一命。

最终,唐军杀敌一万余人,俘虏十几万,缴获牛羊数十万只(头),东突厥大酋长皆率众投降,颉利可汗被李道宗擒获,并送往长安献俘。至此,东突厥宣告灭亡。

东突厥灭亡之后,李渊与李世民乐疯了,两人在李渊宫殿举行盛大宴会,李渊亲自弹起了琵琶,李世民翩翩起舞,群臣举杯祝贺,其乐融融,一直玩到深夜。

李世民:朕闻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往者国家草创,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称臣于突厥,朕未尝不痛心疾首,志灭匈奴,坐不安席,食不甘味。今者暂动偏师,无往不捷,单于款塞,耻其雪乎!

李世民这一段话并非无的放矢,指出李渊在位期间,称臣于突厥,而李世民在位时,一支偏师就灭掉了突厥,暗指玄武门之变的正确性,他做皇帝才能雪耻。

长安城内高兴了,但李靖却有麻烦了。

宴会第二天,御史大夫萧瑀劾奏李靖治军无方,士兵抢掠财宝,请求司法部门予以审查。按理说,李靖灭国之功,而且灭的还是带来李渊、李世民无数耻辱的死敌,士兵抢掠一些财宝根本不算什么大事,但偏偏李世民却重罚了李靖,史书记载“太宗大加责让,靖顿首谢”。

唐太宗重罚李靖,笔者认为至少有三层含义。

一,除了陷唐俭等使团于死境,此战李靖没有什么违背军令之处,但“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李世民不好用陷唐俭于死境来批判李靖,只能找一些鸡毛蒜皮小事重罚李靖,给唐俭一个交代。

二,李靖功劳太大,又私下违背李世民与颉利可汗和谈的命令,虽然最终取得灭国之功,但还是需要敲打一下,防止李靖将来过于膨胀。

三,李靖灭国之功,已经可以封为“国公”,但李世民才32多岁,未来路还很长,还有很多仗要打,李靖也还有很多立功机会,因此要给李靖找茬,等以后再封李靖为国公。

事实上,等到李靖攻灭吐谷浑之后的637年,李世民才封李靖为卫国公。但被封卫国公之后,李靖阖门自守,此后再也没有领兵出征,包括李世民亲征高句丽之战。

=

但李世民重罚李靖之后,又对李靖说“隋将史万岁破达头可汗,有功不赏,以至隋朝灭亡。朕则不然,当赦免你治军无方的罪,记录你击败突厥的功勋”,于是下诏加封李靖为左光禄大夫,赐绢千匹,增加封地连同以前的达到五百户,但李世民还是指出李靖有“治军无方之罪”。

又过了一段时间,李世民才对李靖说,“以前有人诽谤你治军无方,如今我已经明白了真相,你千万不要把这事放在心里”,于是又赐给李靖绢二千匹,提升他为尚书右仆射。

打一巴掌,又给一枣,这就是帝王心术。李靖被李世民搓揉捏扁,最终竟然是“每与时宰参议,恂恂然似不能言”,每次与群臣一起参议国事时,李靖像是不会说话一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