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曹操治国有多重视法治?他是怎么改革的?他大胆地变革官制,废除了东汉那一套以门第出身论才学的制度,下面知秀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首先,曹操对东汉的官制进行了改革,建立了以丞相为首的外戚台阁制,消除了中央权移宦官、外戚,地方权移州牧的弊端。建安十三年(208),曹操任丞相,当时协助丞相办事的人极少。丞相之下有东曹、西曹(后省)、法曹等,东曹掌选官。丞相之下各曹的设置,是列曹尚书由内廷转到外朝,由少府属下转为丞相属下的开端。这是中央官制的重要改革。
中央的军事权也归丞相掌握,曹操设置了两种军职,以掌握内外诸军。一种是中领军和中护军,掌禁兵,都是丞相府的属官。他们分掌禁兵,有效地防止了东汉内廷事变的重演;另一种是四征将军即征东、征西、征南、征北,皆掌征伐。曹操提高了偏裨杂号将军的地位,分掌四个方面的征伐大权,直属于丞相。从此,大将军之号虽在,但名同虚设。另外,曹操对地方的官制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在用人方面,曹操彻底打破了世俗的门第观念,坚持唯才是举、唯贤是用的方针。他曾三次下令求贤,明确表示:只要有治理国家、指挥军队的才能,不论出身高低、名声好坏,一概利用。
建安十五年(210)春,曹操下令说:“自古以来受天命的开国君主和中兴之王,哪个不是得到贤人君子与他一起治理天下的呢?等到他们得到了贤人,都是没有走出过闾巷的,这难道是侥幸相遇吗?是因为当政的人不去寻求他们罢了。现在天下还没有平定,这正是急需寻求贤人的时候。‘孟公绰做赵氏魏氏的家臣是合适的,却不可以做滕国、薛国的大夫’。假如一定要清白高洁之士才可以任用,那么齐桓公又怎么能够称霸当世呢!现在天下难道没有身穿粗布衣、胸怀谋略而在渭水边垂钓之人吗?难道没有像陈平那样被认为私通嫂子、接受贿赂至今还没有遇到魏无知推荐的人吗?你们要帮助我发现引荐那些出身卑微的贤人。只要有才能的就可以推荐,以便我能够任用他们。”
建安十九年(214),曹操又下令说:“有德行的人未必能进取,能进取的人未必有德行。陈平难道有纯厚的德行,苏秦难道能恪守信义?可是陈平奠定了汉朝的基业,苏秦挽救了弱小的燕国。由此说来,一个人即使有短处,难道可以废弃不用!有关官员应该好好思索这个道理。这样就能使人才无所遗漏,官员不致废弃政事。”
在实际行动上,曹操用人也是这样做的。他手下的几位重要谋士,如荀彧、郭嘉、满宠等尽皆出身寒门,有的仅当过郡县小吏,曹操破格提拔他们担任要职,参与军国大事。他手下的几位能征惯战的名将,于禁、乐进拔自行伍,张辽、张郃、徐晃、庞德四人取自败亡之敌方。
原属董卓系统的军阀张绣,曾和曹操多次交战,在一次战斗中还杀死了曹操的长子曹昂,最后他降曹。曹操知他具有指挥作战的才干,便不念旧恶,任命他为扬武将军,仍让其指挥军队。官渡之役,张绣立有战功,曹操又封他为列侯。就连那位替袁绍作讨曹檄文曾骂过他祖宗三代的陈琳,曹操亦爱惜其才,将其俘获后不但不杀,还留在身边,掌管文书,充分体现了一位政治家的宽宏大度。
曹操从出身低微的阶层中提拔州牧太守,不可胜数。他唯才是举的政策削弱了世家大族的政治势力,并且从中、小地主阶层中选出了一批有才干的人。曹操对地方官吏的管理比较严格,若不遵守法令的,一律免官。
曹操十分重视法治。他认为:“刑法,关系到百姓的性命,而我们军中掌管刑狱的人有的不称职,把三军死生的大事委任给他们,我非常担心。应该选拔通晓法令事理之人,让他们掌管刑法。”于是设置管理刑狱的理曹掾属。贾逵为豫州刺史,二千石以下官吏犯法者,全被他奏免。曹操把这种事情公布,要各地遵照执行。
曹操在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的问题上,也有其独特之处。建安十九年,安定太守毌丘兴将要赴任。曹操告诫他:“羌人、胡人想要和内地交往,应当让他们派人来,切记不要派人去。善良的人难以找到,不好的人势必会教唆羌、胡人提出不合理的要求,以便从中自己谋利;我们不答应就会使异族失望,答应了就会对我们不利。”毌丘兴到达安定郡后,派校尉范陵到羌人那里,范陵果然教唆羌人,叫他们请求让自己当属国都尉。曹操说:“我早已料到会是这样的。我不是圣人,只是我经历的事多点罢了。”建安二十一年(216)秋七月,南匈奴单于呼厨泉率领他的各王前来朝贺,曹操以客礼接待,于是留在魏国,使右贤王去卑监管匈奴的国政。
由于曹操采取了一系列富国强兵和用人唯贤的政策,其事业不断壮大,他本人亦出将入相,位极人臣。虽然他生前未能实现统一中国的抱负,但是他的实力却远远超过同时称雄的孙权和刘备,为后来的西晋统一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