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耳为什么将机会留给夷吾?他为何放弃当国君?

重耳,即晋文公,春秋时期晋国第二十二任君主,他的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也是上古五霸之一,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接下来知秀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继齐桓公称霸中原后,晋国的实力也越来越强,有取而代之之势。

可是在这关键时候,晋国发生内乱,导致实力衰退,这便是“骊姬之乱”。

公元前656年,看着儿子奚齐已经11岁,骊姬觉得不能再等,而且舆论也制造得差不多了。

骊姬逼死了太子申生,但是晋献公还有其他儿子,这些人都是奚齐的潜在敌人。

尤其是重耳和夷吾,两人的才干比其他兄弟更高一筹。

当听说骊姬要向他们下手的谣言后,重耳和夷吾非常害怕,都逃出晋国避难。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病逝,奚齐正准备即位,却遭到拥护太子的里克,以及拥护重耳、夷吾的大臣联合反对。

他们接连杀死奚齐和卓子,控制了朝堂,此时晋国国君之位空悬。

在晋献公的儿子中,重耳的能力最高,于是派出使者前往翟国请重耳回来当君主。

《史记》有记载,“使人迎公子重耳於翟,欲立之。”

对于重耳来说,回晋国还是不回晋国,这是一道相当困难的选择题。

如果选择回去,很有可能成为晋国国君;如果不回去,就只能躲在别人的屋檐下 ,做一名流亡公子。

对于许多人来说,这道选择题并不难,会毫不犹豫地打包回晋国。

但是重耳放弃了当国君的机会,选择继续在外流亡,这是为什么呢?

在重耳看来,自己回晋国当国君,必须要满足两个条件,可是目前一个条件都没达到。

第一个条件是有强大的外援,它的能力足以震慑和摆平晋国国内的反对力量。

按当时的天下局势来说,齐、楚、秦三国都有这个能力。然而,重耳与齐楚两国并不熟,无法得到支持。

至于秦国,秦穆公更倾向于夷吾,因为重耳的才能更强,秦国不希望晋国强大起来。

第二个条件是有良好的内应,就是所谓的宗族大家。

毕竟重耳已在外流亡了五年,晋国内部发生了什么变化都不清楚。

在不知水深浅的情况下,不应该贸然卷入其中,毕竟风险太大,一不小心就会人头落地。

况且,重耳有明显的把柄,那就是当初违背晋献公的命令而出逃。

而且作为儿子,晋献公去世时,重耳没有留在灵前哭祭。

既然打定主意不回国当君主,重耳便用这番话拒绝了使者。

《史记》有记载,“负父之命出奔,父死不得修人子之礼侍丧,重耳何敢入。”

既然重耳放弃了这个机会,里克只能另找国君人选,随后看中了重耳的弟弟夷吾。

没多久,夷吾返回晋国即位,史称晋惠公。

与哥哥重耳一样,夷吾也有这方面的顾虑,所以他回晋国之前做了两件事。

一是让秦国成为外援,他向秦穆公承诺,只要当上了国君,就把河西之地割让给秦国;

二是让里克成为内应,承诺只要当上国君,就把汾阳城赐给他作封地。

可是,夷吾当上国君后就翻脸不认人,不仅不赐地给里克,反而还逼死他,至于承诺秦国的河西之地,直接耍赖不办。

一把好牌就这样玩坏了,间接地帮助重耳重返晋国。

历史证明重耳的选择是对的,有时候需要经过一番历练、磨难后更出彩。

上天安排的机遇,需要恰当的时间和恰当的地点,你才能脱颖而出。

重耳与他的团队就是如此,经历一番磨难和考验,拥有了更高的视野。

后来,重耳回国即位仅仅数年,就成为天下霸主,与流亡十九年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如果重耳直接接受里克的邀请,历史必然发生改变,能不能成为春秋第二霸主就是个问号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