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张议潮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今天知秀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国势逐渐衰微,尤其是中央朝廷逐渐式微。于是吐蕃趁唐朝国势衰微之际,率兵攻略河西诸州,而唐朝此时已经是鞭长莫及。世居沙州的张议潮,散尽家财、建归义军,起兵先后收复瓜州、沙州、凉州等地,驱逐吐蕃,开拓疆土四千余里,使河西之地重归大唐版图,堪称壮举。
吐蕃内忧外困,张议潮悍然起兵
安史之乱使得大唐瞬间由盛转衰,国势逐渐衰微,吐蕃趁乱进兵河西,先后攻占河西、陇右诸州,张议潮家族世居的沙州(今甘肃敦煌)同样于建中二年(781年)被吐蕃攻陷。
世居沙洲的张氏,乃是当地首屈一指的豪门首富,在当地拥有极大的权势。然而吐蕃进占沙州之后,张氏同样要忍受吐蕃贵族的蹂躏。张议潮自幼便对吐蕃的残暴统治耳濡目染,因而自幼便刻苦学习兵法和武艺,长大后更是利用家产秘密招募、训练义军,收留因起义而被吐蕃镇压的流亡者,暗中积蓄力量,立志驱逐吐蕃,光复河西诸州。
与此同时,吐蕃虽然占领了河西诸州,但因他们不善管理,不仅使得河西诸州逐渐凋敝,甚至连他们自身也陷入了危及当中。在李泌的谋划下,吐蕃此时已经陷入了四面为敌的境地当中,回鹘汗国和阿拉伯帝国在西域不同地方对吐蕃展开进攻,而唐朝也与南诏联手在四川方向不断向吐蕃发动反攻。
同时,朝廷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之后,眼见吐蕃逐渐衰微,因此也有了重新收复河湟地区的念头。会昌四年(844年)三月,“朝廷以回鹘衰微,吐蕃内乱,议复河、湟四镇十八州”,开始谋划收复河西地区。而在大中元年(847年)五月,河东节度使王宰率军于盐州大败吐蕃军,次年12月,凤翔节度使崔珙又一举收复了原州(今宁夏固原)、石门等六关和威州(今宁夏中卫)、扶州(今甘肃文县)。
吐蕃的内忧外困,使得张议潮看到了驱逐吐蕃的希望,于是在大中二年(848年),率众在沙州发动起义。在城中唐人的纷纷响应之下,吐蕃军仓促迎战之下抵挡不住,只得退出沙州。之后吐蕃从周边调集兵力围困沙州,张议潮则“启武侯之八阵,纵烧牛之策”,攻破吐蕃围困,与之决一死战,历经一番苦战之后,起义军终在沙州艰难站稳脚跟。
吐蕃的疯狂报复,张议潮连战连胜
几乎在张议潮发动起义的同时,吐蕃原洛门川讨击使尚恐热亦发动叛乱,夺取吐蕃大权,自称宰相,之后又与吐蕃鄯州节度使尚婢婢争权夺利,自相残杀,这给了张议潮难得的喘息之机。
不过,尚恐热在逐步控制吐蕃大权之后,立即便对河西走廊展开了疯狂的报复,他“大掠河西鄯、廓等八州,杀其丁壮,劓刖其羸老及妇人,以槊贯婴儿为戏,焚其室庐,五千里间,赤地殆尽”,然而他的报复并未令河西诸州百姓产生恐惧,反而更加激起了大家的反抗之心。
张议潮自然也料到了吐蕃的疯狂报复,因而在占领沙州之后,一方面秣兵历马,另一方面连忙派出十路信使,向长安传达沙州恢复的讯息,意图与朝廷内外夹击,光复河西。然而由于沙州到长安不仅路途遥远,且途中大部分都是沙漠地区,更是处在吐蕃的控制之下。因此,张议潮所派出的十支队伍,其中九支全部葬送在了这遥远的路途当中,仅有敦煌高僧悟真所率领的一支信使,历经两年的跋涉最终到达了长安。时隔两年,朝廷显然已经无法给与张议潮足够的支持。
不过张议潮并未将希望全部寄托在信使身上,他利用吐蕃内部争权夺利,无暇顾及河西的机会,一方面整顿军马、恢复生产,另一方面则以沙州为根基,率军东征西讨,在各地百姓的支持下,迅速攻克了周边诸多城市,在派往长安的信使回来之前,张议潮便已经率部攻克了肃州、甘州、伊州等地。
张议潮连战连捷,终使河西克复
张议潮的义举虽然令朝廷大为振奋,但因中间隔着吐蕃,朝廷无法给与其更多的支持,只能给与其精神上的支持。但即使如此,朝廷传来的赞扬和褒奖,仍然在河西这片大地上激起了滔天大浪,毕竟他们已经有近百年没有朝廷的任何消息了,这对张议潮的义军和当地百姓来说无异于一剂兴奋剂。
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张议潮率军开始对吐蕃展开大规模军事攻势,吐蕃在河西的腐朽统治顿时土崩瓦解,往往义军一到,吐蕃军队便望风而逃。到八月之时,张议潮便已经收复了整个河西走廊中除凉州以外的所有州县,河西至此重归大唐版图当中。
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八月,张议潮再度派出信使向朝廷告捷,并带去了河西瓜州、沙州、伊州、西州、甘州、肃州、兰州、鄯州、河州、岷州、廓州等十一州的图集。而为了向朝廷表示衷心,张议潮的兄长张议潭成为了这支信使的领队,并就此留在长安为质。
11月,接到张议潮捷报的朝廷立即对其进行了表彰,下诏于沙州建立归义军,统领瓜沙十一州,同时任命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十一州观察使,管内观察处置,加检校礼部尚书,兼金吾大将军,食邑2000户,实授300户。拜李明达为河西节度衙兼监察御史,拜李明振为凉州司马检校国子祭酒,御史中丞,授吴安正为武卫有差。而作为人质留在长安的张议潮兄长张议潭则被授为金吾卫大将军。
咸通二年(公元861年),历经三年血战,张议潮统率的归义军终于攻克了吐蕃在河西的最后一个据点凉州。
之后数年,张议潮又以瓜州、沙州为根基,再度四面出击,一面抵御吐谷浑、回鹘的进攻,另一面则不断扩大战果,巩固河西的统治,河西地区彻底得以克复,使“百年左衽,复为冠裳;十郡遗黎,悉出汤火”。
咸通八年(公元867年),在长安为质的张议潭去世,张议潮于是将河西职务交给了已经长大成人的张淮深(其兄张议潭之子),而自己则以69岁的高龄亲往长安为质。唐王朝为了奖励其功绩,在其入朝之后,授予其右神武统军,晋官司徒,职列金吾,并赐给田地宅第。
咸通十三年(公元872年)八月张议潮卒于长安,享年74 岁。
张议潮以一颗爱国赤诚之心,战胜千难险阻,收复沦陷国土,回归祖国,乃是名副其实的伟大民族英雄,当可谓“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四方犷悍,却通好而求和;八表来宾,列阶前而拜舞。北方猃狁,款少骏之蹄,南土蕃浑,献昆岗之白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