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士兵明知前排必死 古人为什么还要抢着上

还不了解:古代打仗的读者,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古代打仗,明知前排必死,为何士兵还抢着上?

古代是冷兵器时代,那个时代的战争十分残酷,基本全靠肉搏。按理说,如果让我们拿着刺刀去硬拼,一定是离敌人越远越安全。但是为什么很多士兵明了解前排必死无疑,反而还争着抢着到前排迎敌?

这个情况十分奇怪,不过并非无法解释。

第一个原因,任何战争敌我双方首先拼的是士气。

我们在中学时学到的《曹刿轮战》中提到:“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就是用击鼓的方式鼓舞士气。并且很多影视剧在拍摄战争场面时,都会拍摄出征前将军在阵前鼓舞士气的场面。将军通常都是把本次作战目标,成功击溃敌人将会获得晋升,还有多少奖励等等说得非常诱人,接着大家不断喊口号,整齐划一,然后大军开拔。

这样一套下来,士兵们基本被“洗了脑”,变得众志成城,雄赳赳、气昂昂来到了战场,奋勇争先的精神已经刻在了骨子里。不过,这样还不够,因为在没有遇到敌人时,说大话谁都会,一旦遇到敌人,吓得浑身颤抖,转身就跑也说不定。

这个时候就要靠布阵了。

我们要说的第二个原因,就是在前排的士兵,通常都是“勇者”。

在古代,如果你是一个没有什么能力,还没有勇气的人,正常情况下,是不会被征召入伍的。《宋史·列传·卷二百四十五》曾经记载:“得汉人勇者为前军,号"撞令郎"。若脆怯无他伎者,迁河外耕作,或以守肃州。”

这段说的虽然是西夏人的佣兵之道,不过汉人基本上也大同小异。西夏人用兵是将勇敢的汉人放在前面,作为“前军”,用“撞令郎”来称呼这群汉人。那么胆怯又没有什么本事的人,都搬出去耕作了,或者是在城内守城。显而易见,布阵就是要把勇敢的人放在前军,让这批勇敢的人带动其他人作战。

有了士气,还有了领头的“前军”,这个时候希望到前排迎敌的人一般勇气已经被激励了起来,更何况,在大军中,真正用来打仗的,都是壮汉,这些人在征召入伍的时候,本身也十分勇敢。

第三个原因,古代战争不断,打仗也是士兵们用来提升自己生活水平、加官进爵的必经之路。

很多人当兵,其实是为了赢得军功,那将是无尚的荣耀。大军里都有鼓励军功的政策,王牌大军更是军纪严明,赏罚清晰。例如,《明史》中记载过戚继光的戚家军:“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戚继光治军严格,手下的士兵都愿意去拼命。

第四个原因,如果士兵临阵脱逃,产生畏战情绪,搞不好是要被杀头的。

无论是古代冷兵器时代的战争,还是后来的一战二战,在对待胆怯的士兵上,都是一样的。战场上要求所有士兵不许后退,后退便要被惩罚,甚至在战场上就会被将领杀掉。所以,士兵们心里也十分清楚,与其往后退被自己的领导杀掉,还不如拼死向前,杀掉敌人还能获得封赏。

另外,除了上述四个原因,也有情绪上的原因。

我们了解无风不起浪,但凡有战争,就会有伤害和冲突。为什么会发生战争?无非是抢地盘、抢资源,或者是复仇。很多战争是以复仇为目的,比如越王勾践灭吴之战就是因为吴国早期打败了越国,越国人生活在吴国的奴役之下奋起反抗,所以,越国士兵在作战时,想到的是对面的敌人曾经杀害自己的父母兄长,曾经破坏过自己的故土,如果不是他们的侵略,自己可能还在田间耕地……想到这些难道还不够理由冲到最前面吗?愤怒最能激起人的勇气,所以复仇之战也通常都会打得异常惨烈。

而古人通常喜欢讲求“天时、地利、人和”,想让士兵们身先士卒,也是需要特定的环境的,有奋勇争先的士兵,就会有胆小如鼠的士兵。并不是每场战争,每个士兵都能做到不顾生死,拼命杀敌,否则就不会有失败的一方了。所以,想得清楚的士兵通常都会抢着冲上前排,而那些犹犹豫豫的士兵,恐怕也只能成为历史的车轮下的炮灰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