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发明的一种职业,为何抢破头都要去?

李世民发明的一种职业,为何抢破头都要去?知秀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如果要看大唐的古风古韵,只能去日本的京都或者奈良,作为中国的好学生,日本在唐朝时期,派遣了大量的遣唐使到中国。

日本的遣唐使是全面学习中国,从政治制度到文化修养,从实体建筑到高深思想,日本对中国的模仿,可以说是全方位的。

比如说现在日本还在用的一个词,其实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但现在说起来这个词,好像就只有日本在用一样,这个词就是艺伎。

当年由章子怡和巩俐出演的《艺伎回忆录》,说的就是日本艺伎的故事,也就更加深了人们的印象中,艺伎是日本传统文化的一种。

但事实上这个词,如假包换来自中国,而且还是中国知名度非常高的皇帝,唐太宗发明的,以太宗皇帝的勤勉程度,能抽出功夫来给当时的伶人,制定一个管理机构和名称,也就只有全面繁华的大唐才能到这一点。

唐朝建立之后,经历了隋末的农民起义之后,到了李世民时期,经济文化开始得到迅速的发展,于此同时娱乐业也开始蓬勃发展起来,毕竟但吃饱喝足了之后,人总是相找点娱乐活动,这一点古今没什么不一样。

唐太宗李世民自身非常喜欢歌舞,而且也对歌舞有所研究,在李世民的不断推动,以及大力支持之下,终于有了专门管理优伶的专门组织,这就是教坊。从那时候之后,优伶才成为了一种社会性质的职业。

白居易的《琵琶行》里面就有这样的一句:名属教坊第一部。说的就是文中弹琵琶的女生,曾经在教坊时候的盛况,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就是当时的明星。

从这个时候开始,不仅开始有人把优伶叫做艺妓,而且艺妓们也开始有了专门的管理组织,唐朝时候的艺妓和春秋战国时候的优伶,工作性质实际上是差不多的,都是卖艺不卖身。

但是有区别的一点就是,唐朝时候的艺妓大部分都是由宫女组成的,唐太宗会亲自挑选合适的宫女,然后由手下人调教成为合格的艺妓。

很多人都觉得卖艺不卖身这是一句戏文,实际上当时的艺伎的确是卖艺不卖身的,卖身的是另有场所,性质定位不一样。

尽管当时的艺伎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但是一个女人出来抛头露面,而且主要目的是为了取悦他人,那么正经人家的姑娘,就很难将这种职业视为光彩的职业。

而且艺伎一个主要来源有两个,一个是那些犯了罪的官员女眷,一个是来自底层无法生存的人,会把女儿送到这里来。

这两类人,处于社会的底层,本身的社会地位并不高,不管你歌舞跳得再好,其实你的身份和命运就注定了你的未来不会有特别好的前途。

见多了大富大贵之人,眼光也就高了,但眼光高了的同时,自身的地位其实并没有提高,这样其实就造成了许多艺伎的婚姻悲剧。

白居易《琵琶行》里,那个抱怨老公总不在家的歌妓,已经算是很好的归宿了,年轻的时候,无数贵公子追捧。

等到年纪大了,有了个好归宿,只不过是老公不解风情,又经常不在家,这也基本上属于无病呻吟的少妇之态。

比起来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里,一无所获的杜十娘,她已经是非常幸运了,这类女人有钱有才艺却没有地位。

主要是因为在漫长的封建时代,女性的地位一直都不高,所以那些抛头露面以取悦他人为目的的女性,肯定要受到主流社会的歧视。

本来只是一种正经职业,到了后来却因为人们的欲望,而演变成为了古代女生的噩梦,艺妓原先的性质已经完全改变,反而成为了让人享乐的玩具。为了让贵族人满足私欲,很多古代女子都被抓去当做艺妓,一直到现代,这种噩梦才被终结。

这种情况到了现代社会之后好了许多,男女平等之下,无数人对于艺人这个职业趋之若鹜,跟古代一样,她们同时也是多才多艺,起码展现给大众的是这样样子。

但他们的地位可远比古代高多了,只要你能挣足够的钱,谁又在乎你做了什么,所谓卖艺不卖身,有时候只是价格不到位,又或者是不忍心完全扯下这个遮羞布,毕竟我们跟动物不一样,尽管我们充满了兽性。

古代人羞耻的行业,现代人却趋之若鹜,这就是古今之变,唯一不变的就是,她们的眼光依然很高,少数人依然很有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