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累拒仕清具体指的是什么?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知秀网小编带您走进顾炎武累拒仕清的故事。

顾炎武,字忠清,江苏昆山人,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诗词有《亭林诗文集》等。其中,他诗词的内容多伤时感事之作。

清廷曾多次征召顾炎武出仕,许以高官厚禄,但一概被拒,他后来一直在康成书院讲学,此处是汉代经学大师郑康成始建。郑大师也经过一个时代的辉煌,当华夏大地战乱四起时,他放弃高官职位,全心建立书院传授经学,促进儒家经学与佛道合流,厚植中华文明之根脉。而顾炎武正是以其为师,以学术报效天下,传承儒家传统文化。

顺治十四年(1657年)元旦,顾炎武晋谒孝陵。7年之间,炎武共六谒孝陵,以寄故国之思,然后返昆山,将家产尽行变卖,从此掉首故乡,一去不归。是年顾炎武45岁。顺治十六年(1659),至山海关,凭吊古战场,此后20多年间,炎武孑然一身,游踪不定,足迹遍及山东、河北、山西、河南,“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亭林佚文辑补·书杨彝万寿棋(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后》),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晚年,始定居陕西华阴。康熙七年(1668年),又因莱州黄培诗案入狱,得友人李因笃等营救出狱。康熙十年(1671年),游京师,住在外甥徐乾学家中,熊赐履设宴款待炎武,邀修《明史》,顾炎武拒绝说:“假如这样做,那不仅仅是介之推的出逃了,而是效仿屈原为楚而死了!”。

康熙十七年(1678年),康熙帝开博学鸿儒科,招致明朝遗民,顾炎武三度致书叶方蔼,表示“耿耿此心,终始不变”,以死坚拒推荐。康熙十八(1679年)清廷开明史馆,顾炎武以“愿以一死谢公,最下则逃之世外”回拒熊赐履。康熙十九年(1680年),顾炎武夫人死于昆山,他在妻子的灵位前痛哭祭拜,作诗云“贞姑马鬣在江村,送汝黄泉六岁孙。地下相逢告父姥,遗民犹有一人存。”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正月初四(2月10日)在山西曲沃韩姓友人家,上马时不慎失足,呕吐不止,初九(2月15日)丑刻卒,享年七十。

纵观顾炎武一生,前期为抗清斗士,矢志不移;后期精研学问,成一代大师。他学术上有承前启后之功,在各个领域都有令人瞩目的成就,对后世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做学问必先立人格的观点,为后世学风之戒律。而他为“明道救世”而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口号,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后世尊崇顾炎武的不仅是他抗清的意志,也不仅是他博学的精深,而是在作为“人师”的践行这些为后世、尤其是读书人树立了不朽的人格榜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