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毁长城这个典故,想必大家多少听过。下面知秀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在华夏五千年历史长河之中,论“忠义与战功”举世无可匹敌之盖世名将,恐怕人们都要首推南宋岳飞岳元帅了。这一点应该也无人敢予置疑,然而在浩瀚史册当中,却有一员同为“战神”级的名将,论功、论忠、论战,竟与万世敬仰的岳元帅也颇有许多相似之处。
只是历史从来都是容易让人遗忘的,天下四海岳王庙多矣,而这位百胜沙场的一代名将,千载之下却鲜有后世焚香祭祀,他也曾教百万胡虏“哭爹骂娘”,闻其声必卷铺盖而逃遁,甚至到了请天师真人“禳鬼扶乩”欲取其性命的滑稽地步。
这位老将军也像岳元帅一样是出了名的“北伐战神”,血战三十余场,未尝一败!一战便击碎强敌所谓天下第一的“铁壁坚城”,又曾拿着黄沙充军粮,吓退百万强敌,竟带着一群忍饥挨饿的将士,一路大摇大摆从敌国腹地全师而退,犹如入无人之境,从而成就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唱筹量沙”的一段传奇佳话,也成为了后世所传“三十六计,走为上”的最早出处。
然而这位老将军最终却也像岳鹏举元帅一样,只因功高震主,威名太大,竟同样被“南宋”昏君奸臣嫉恨所害,蒙冤枉死时,居然要比岳元帅还早了七百多年,而当时强占中原的胡虏敌国,也像后来的女真金国一样为之弹冠相庆,喜极而泣。
说来说去,或许有看官已经猜出了这位名将的姓名,他就是比岳飞直捣黄龙“口气”还要大出十倍不止的南朝刘宋名将,大词人陆游笔下“塞上长城空自许”的“万里长城”檀道济。
檀将军,本是高平郡金乡人(今山东济宁),五胡乱华后,祖上迁居江淮京口,也就是如今的江苏镇江,他小时候父母双亡,与兄长、姐姐一同长大。南朝第一帝“战神”宋武帝刘裕作为东晋太尉的时候,檀道济和他的兄长投效在刘裕麾下,进军平定了京城建康的战乱,当时檀道济是刘太尉府上参军,后来因战功被封为唐县男爵。
东晋义熙十二年,刘裕为了名正言顺地取代晋安帝司马德宗坐上皇帝宝座,宣布北伐中原,欲以收复河山,一统天下的巨大战功来为自己称帝增加筹码。当时檀道济就是北伐的先锋大将,他的大军渡江北征,一路望风披靡,直接攻取了东都洛阳,当时麾下诸将面对众多的俘虏,都建议全部斩杀,将首级堆成“京观”来震慑中原的劲敌以及还在观望的百姓。
檀道济却说:“我们这一次北伐只是为了吊民伐罪,斩杀五胡暴君和不臣逆贼,其余之人尽赦安抚!”于是将俘虏全部释放并遣送还乡。一时间中原各地的百姓又是感恩又是喜悦,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者每日成千上万,络绎不绝。等到晋军攻入故都长安时,檀道济被任命为琅琊王内史。
后来刘裕登基为帝,檀道济作为开国佐命功臣,被封为永修县公爵,官授丹阳府尹、御林军护军将军。刘裕做皇帝只有两年不到,就病重不起,于是命檀道济带御前侍卫高手二十人佩剑护卫左右。又将他与大司空、尚书令徐羡之,中书令傅亮,尚书左仆射谢晦四人并列为顾命托孤大臣。
刘裕驾崩之后,年幼的皇太子刘义符继位,檀道济被派出京城任命为镇北大将军(蜀汉大将魏延最辉煌时的职位),南兖州刺史。可这个少帝刘义符才十七岁,而且是宋武帝年过四十才得此子,因此十分溺爱,又没来得及多少教育和管束,以至于刘义符非常任性和放纵,甚至国丧之中,他还一味沉迷玩乐,四大辅臣对其都相当不满,首辅徐羡之更是直接提出来要将他废杀。
于是便将四大辅臣中唯一的大将军檀道济召回了建康,一并商议此事,徐羡之还提出废黜刘义符之后,也要将次皇子刘义真一并杀死,因为这个刘义真是当年北伐攻入长安后名义上的主帅,虽然那时只有十二岁,却因为他的年幼无知,导致一代名将王镇恶枉死,最后还丢失长安,把整个北伐大业给全盘毁掉了,气得刘裕骂天骂地,但也无可奈何。
可刘义真却总拿自己曾打到过长安作为资本炫耀,并以此表示对哥哥刘义符的不服。徐羡之考虑到这点,就认为无知狂妄的刘义真也不可留,最好就是学当年汉朝太尉周勃那样,拥立一位像汉文帝刘恒那般庶出敦厚的皇子为帝。
檀道济听了之后,多次劝说徐羡之不要违背先帝的遗诏,可徐、傅、谢三人都不肯听他的。檀道济无可奈何,就只好随从了他们的意愿。将要废立皇帝的当天夜里,檀道济就住在尚书左仆射谢晦家中,谢晦整晚吓得睡不着觉,而作为驰骋沙场的大将檀道济却睡得打起了呼噜。
第二天,檀道济亲自带着御林军开路闯入宫中,活捉了少帝刘义符,四大顾命大臣以太后的名义废黜了他的帝位,当时少帝还曾做出剧烈的反抗,却被檀道济的士兵砍伤了手指。后来义符和他二弟义真双双被徐羡之等人斩杀。
少帝被废之后,群臣提出要立最受宋武帝刘裕宠爱的年幼五皇子刘义恭为帝,徐羡之冷笑一声,予以拒绝,而是强行拥立了远在江陵的三皇子宜都王刘义隆。刘义隆即位之后,也就是著名的宋文帝。
宋文帝为了表彰檀道济的拥立之功,将一套御用鼓吹乐器赏赐给了他,并加封他为武陵郡公。檀道济内心是十分愧疚和煎熬的,于是坚决表示辞谢。当时大臣王弘因为没有参与废杀少帝,一心向刘义隆尽忠,因而深得宋文帝倚重,渐渐替代了徐羡之在朝中首辅的位置。
檀道济以前就和王弘交情不浅,看清朝中形势之后,他更加使命和王弘结交,对其甚至到了攀附巴结的地步。王弘深知他是用兵大将,也非常敬重和仰仗于他。
没多过久,宋文帝将要诛杀徐羡之等“顾命大臣”,就想着召檀道济前去讨伐这些弑君不忠的逆臣,大臣王华却劝阻说他们之前是一伙的,不可任用。刘义隆却说:“先帝就曾评价檀道济此人有将才,但没有远略,他也是受徐羡之等人摆布,并不是弑君谋主,我只要好好安抚他就可以了,不必过于忧虑!”
后来徐羡之、傅亮都被宋文帝果断斩杀,只剩谢晦出任荆州刺史,拥兵自重,一时难以平定,宋文帝立马命檀道济和御林军中领军到彦之西征谢晦。
宋文帝还亲自询问檀道济讨贼方略,檀道济答道:“臣昔日和谢晦一同参加过北伐长安的战役,当时血战十场大仗,有九场都是谢晦的谋略才得以取胜,他是难得的将才,如果比计谋,我恐怕不是他的对手,然则他却从来没有单独挂帅带兵上过阵,冲锋陷阵不是他的长处,臣很了解谢晦之谋,谢晦也深知臣之神勇。
而且当年我还曾跟他说过,不要跟着徐羡之有负先帝之托,他又害怕又不肯听,一直幻想能成为权倾天下之人,我对他说像徐羡之那样悖逆天子遗诏,弑杀天子之子,又杀天子兄弟者能有好下场吗?他最终还是一意孤行,如今我奉天子之命对他进行讨伐,一定会将他擒杀以报天恩!”
当时谢晦还以为檀道济与徐羡之、傅亮都被诛杀了,那么朝廷派什么人来都不会是他的对手,他就可以稳稳地割据一方了,却不想突然听闻檀道济领兵前来,顿时吓得他头晕脑胀,日夜腹泻不止,只好坐以待毙,最终不战自溃,被檀道济活捉到了建康,斩首示众。
宋文帝扫平叛逆,见帝位坐稳,就晋升檀道济为征南大江将军、江州刺史,并开府仪同三司,也就是可以像诸侯一样独立开府设置私人官属,出行还有仪仗形同三公和宰辅,檀道济获此殊荣厚待,终于高兴得好几晚都没睡着觉。
宋文帝元嘉八年,大将到彦之奉命北伐,起先一路势如破竹,就连中原腹地河南都攻下来了,可没多久又因大意而全部丢失,气得刘义隆踢翻粪桶,好几天都不肯进食,后来冷静下来才命檀道济为天下兵马大都督,北进征讨大元帅,全权接手北伐大计,当时北魏军力非常强盛,可檀道济还是一路杀到济河,攻克了魏军号为“铁壁坚城”的堡垒滑台(河南滑县),后来檀道济又与魏军大战三十余场,尽皆完胜,魏军听到他的名号,五十里开外不分将官士卒就立马自觉卷铺盖跑路。
檀道济大军杀到济南历城,最后却因粮草不济,只好退兵。当时有好多细作向魏军报告说宋军没有了粮草,可以沿途设伏将檀道济拦杀,宋军将士大半也一直挨饿,诸将都非常忧惧。
檀道济却冷笑一声,命军中各营的管粮军吏每天把装粮的布袋装满黄沙,然后在营门口拿粮斗一边喊着斤两,一边将所剩的少许白米铺在沙上,这样“唱筹量沙”搞了好几天,魏军细作都以为宋军粮草充足,而一直是在以粮少诱敌。
结果魏国几十万大军都不敢追击宋军,檀道济也不紧不慢地带着大军南撤,最终使全军完好回到江南,魏军得知中计之后,人人气得骂爹骂娘,并将之前的细作全部斩首。而檀道济的威名却远震南北,魏军对他十分忌惮,甚至到了要请法师禳鬼来取他的性命。
不久,宋文帝加封檀道济为大司空,位列三公,并镇守寻阳(今江西九江)。然而檀道济却是朝中仅剩的,跟随过宋武帝南征北讨的大功臣,且威名愈来愈大,他的左右心腹将领又全部都是身经百战的威武猛士,檀道济有十一个儿子,也个个都是人中豪杰,非常有才气,因此宋文帝对他又非常疑畏,甚至有人在一旁议论道:“安知檀道济非司马仲达也!”宋文帝听了这话,全身都冷得打颤。
后来宋文帝老是生病,一病就好几年不能痊愈,且经历了好几次病危,当时的御林军领军大将刘湛,之前是彭城王刘义康的长史,他平时自比“管仲、诸葛亮”,非常有抱负,然则却对权势和财富十分贪婪,又忌惮檀道济的威名,就拼了命地在皇帝面前说道济的坏话。
而当时的四王爷彭城王刘义康也一直在考虑三哥宋文帝要是一病不起,要想自己当上皇帝最难对付的,就是百战百胜的檀道济。元嘉十二年,宋文帝又病得躺在龙榻上半死不活起不来,恰好魏军大举南侵,刘义康居然借此机会,矫诏传檀道济入京商议军机。
檀道济的妻子向夫人对他说:“你历来功高震主,恐怕这次是祸将至矣!”可等他到了建康,宋文帝的病突然又好转了,于是刘义康没法对檀道济下手。元嘉十三年春,宋文帝要放檀道济回寻阳镇守边关,道济刚到江边码头,还没有上船,突然有很多叫声如“小猫”一样的鹪鹩鸟聚集在船头悲鸣。
这时建康城中宋文帝又突然病重,刘义康见机不可失,立马再次矫诏命檀道济返回宫中,在路上就命廷尉将他捉拿下狱了。没多久,他的八个儿子全部被斩杀,还有被时人称之为“赛张飞”的薛肜和“胜关羽”的高进之,这两位武艺超群的檀道济麾下大将也一并被处死。
檀道济在狱中自知必死,心中愤怒万分,见到狱吏,双目如炬,强行要来了一斛好酒畅饮,喝完酒,他又将头帻扯断,掷于地上,厉声叫道:“我檀某一死,乃坏汝万里长城耳!”没多久,檀道济被冤死狱中,这一代北伐名将比起南宋岳元帅蒙冤遇难还要早上七百多年。
檀道济死的第二天,刘义康因除心腹大患,为表喜庆,就趁三哥宋文帝病得不省人事,便以皇帝的名义宣布大赦天下,这也真是天下一件奇闻!当时建康城中之人都悲伤地唱道:“可怜白浮鸠,枉杀檀江州!”
而北魏君臣听说檀道济已死,都高兴得跳了起来,皆说:“道济一死,吴人若鼠辈不足复惮也!”于是每年频繁南侵,经常饮马长江,大有吞并江南之意。
后来宋文帝很忧虑北魏的南侵,就问宰相殷景仁道:“谁可以继檀道济之后来替朕抵挡魏军啊?”殷景仁答道:“檀道济跟随高祖武皇帝这么多年,才累有如此战功,也才成就了他能够震颤敌胆的威名,如今朝中没有一人可以如此的了!”
宋文帝却很不高兴地说道:“未必吧!汉朝的李广在时,匈奴都不敢南望,李广死后不还有卫青、霍去病等名将吗?继者复有几人啊!”殷景仁就不好再说什么了。
等到元嘉二十七年,北魏霸主拓跋焘居然带兵打到了长江边的瓜步山来了,宋文帝在石头城登楼隔岸相望,见魏军气势极盛,吓得屎尿齐流,等侍从为他更衣之后,他竟瘫坐在龙椅之上,悲叹道:“若道济在,何至于此!”
后世史家也评论檀道济说道:“忌讳恃才傲物是人们的通病,而就连周公旦这样的圣人都曾为其所害,更别说历朝历代地位处在极高的臣子,身在功高震主之地,就算想要攘凶抑祸,为自己抵御和遮挡灾难都是很难做到的。
当年伊尹那么大的功劳,都被流放桐宫的太甲逼得走投无路,而一心兴复汉室的汉光武帝之兄刘縯,更是被淮阳王刘玄残忍冤杀,檀道济虽然一生都非常谨慎,却在晚年被“天大威名”所困,最后竟也躲不过身死倾覆的结局!”
而在刘宋灭亡之后,南齐名将王敬则叛乱之时,竟指着皇帝的鼻子笑道:“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就是说当年檀道济有奇谋三十六计,孤军深入魏境,百战百胜,最后粮尽全师而退的故事。
而到了北宋的时候“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就是成了一句家喻户晓的俗语,后又到了清朝之时,有心之人,竟根据各种野史逸闻,将“檀公三十六计”汇编成册,就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兵法奇书《三十六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