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乱世出英雄。还不知道的读者,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古代,一向都有许多的谜题留给我们这些后人去揭开,然而,不幸的是,这些谜题如今也大多都没有被揭开。不过,今天所要讲述的故事却不一样,这是一个已经揭开了谜底的谜题:在蜀国灭亡之后,作为大将的姜维,究竟是真降还是假降呢?这个秘密,最后终于被揭开了!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下面细细讲述。
作为蜀国大功臣,诸葛亮无论在生前还是身后,都拥有着极高的名誉。他一方面是“治民有方”以及“拨乱扶主”的功绩不可磨灭,而另一方面,则是后世文臣作为舆论控制者,对于诸葛亮都有着本质的认同。
但是,诸葛亮的高徒姜维则不同,对于他的争议,一直以来是两边倒的情况。
《世说新语》说姜维“蜀官属皆天下英俊,无出维右”,他的同僚郤正赞扬他“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更有干宝将他比作“古之烈士、见危授命,投节如归”。并且,在小说家罗贯中眼里,姜维继承了孔明的遗志,明知蜀汉之事不可为而强为之,却一人饱含悲情地,独撑了风雨飘摇中残破的蜀汉,实属悲壮。
然而,反对派则激愤得多,东晋史学家孙盛说姜维“不忠、不孝、不节、不义、不智、不勇”,而陈寿则说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那么,真实的姜维究竟是哪一种人呢?一封信揭开了真相!
姜维原是天水冀县人,他的父亲牺牲于汉胡战事,因此姜维也得以做官。在姜维出生时,官渡之战才刚刚结束,而曹操便逐渐拥有中原。显然,当时的姜维及其家人,在名义上是属于汉朝的。而在曹魏取代汉朝成立以后,姜维等人便成为了魏边臣,镇守天水一带。
在诸葛亮北伐时,姜维却被怀疑有异心,不得已之下只能投降蜀汉,并得到了诸葛亮的重用。在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在蜀汉中开始崭露头角,只不过,姜维原是魏人,虽有孔明极力保荐,但要委以重任,自然还需多方考察。于是,此后朝中的政治排名,姜维一直位于蒋琬、费祎之后。等到费祎死后,姜维便开始独掌军权,并且继续率领蜀汉军队北伐曹魏,他与曹魏名将邓艾、陈泰以及郭淮等人多次交手,互有胜负。
在蜀中大臣中,大多反对姜维北伐,而得到刘禅信任的宦官黄皓也操弄权柄。之后,姜维杀黄皓不成,只能前往沓中屯田避祸。待到司马昭五道伐蜀时,姜维为了摆脱牵制自己的邓艾等人,退守剑阁,并阻挡住钟会大军,但邓艾却从阴平偷袭成都,在刘禅投降后,他敕令姜维向魏军投降。对此,却有人认为姜维此时又心向魏国。
等到公元346年,东晋的桓温起兵,并攻入成都收复蜀地。桓温手下有一个叫孙盛的将军,在蜀汉的故宫之中,发现了一份密档,这是姜维写给刘禅的一封密信,其上面只有23个字:“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蜀国这一宫廷密档,虽然只有仅仅23个字,却证实了姜维是假投降,并且生前最后还策划了一个千古奇谋,因此对于姜维的投降是真是假也就此有了结论,他还是蜀汉的忠臣。那么,他究竟是如何策划“复明”的呢?
姜维他希望凭自己的力量复兴蜀汉,于是假意投降魏将钟会,打算利用钟会反叛曹魏,以实现恢复汉室的愿望。但是,实际的情况却与司马昭所预料的一模一样:“凡败军之将不可以语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心胆已破故也。若蜀以破,遗民震恐,不足与国事。中国将士各自思归,不肯与同也。若作恶,只自灭族耳。”
姜维作为蜀国大将,又得到了诸葛亮的真传,堪称“诸葛亮第二”的他,不可能没有洞察到蜀国军民人心,但是他复国心切,也无其他路可走,便只能兵行险着。因此,这与其说是“亡国之乱相”,倒不如说姜维是挽澜之孤臣。但最终钟会反叛失败,而姜维与钟会也一同被魏军所杀。
从大势上说,姜维作为弱国的一员大将,以个人之力几乎是无法抵抗灭亡的到来的。但站在个人角度上看,在国家灭亡到来之前,作为臣子尽心竭力、与国休戚,姜维也不枉为一代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