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影·苔枝缀玉》原文是什么?应该如何理解?

疏影·苔枝缀玉

姜夔 〔宋代〕

辛亥之冬,余载雪诣石湖。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二妓肆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

译文

辛亥年冬天,我冒雪去拜访石湖居士。居士要求我创作新曲,于是我创作了这两首词曲。石湖居士吟赏不已,教乐工歌妓练习演唱,音调节律悦耳婉转。于是将其命名为《暗香》、《疏影》。

苔梅的枝梢缀着梅花,如玉晶莹,两只小小的翠鸟儿,栖宿在梅花丛。在客旅他乡时见到它的倩影,像佳人在夕阳斜映篱笆的黄昏中,默默孤独,倚着修长的翠竹。就像王昭君远嫁匈奴,不习惯北方的荒漠,史是暗暗地怀念着江南江北的故土。我想她戴着叮咚环佩,趁着月夜归来,化作了梅花的一缕幽魂,缥缈、孤独。

我还记得寿阳宫中的旧事,寿阳公主正在春梦里,飞下的一朵梅花正落在她的眉际。不要像无情的春风,不管梅花如此美丽清香,依旧将它风吹雨打去。应该早早给它安排金屋,让它有一个好的归宿。梅花不能永远属于呵护它的人,它终究将一片片随水飘去,我只能吹一曲《梅花落》诉说心中的哀怨。等到那时再觅梅花的倩影,只能在小窗边的画轴上见到它的枝叶扶疏。

注释

疏影:词牌名,姜夔的自度曲。

辛亥:南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年)。

载雪:冒雪乘船。诣:到。石湖:在苏州西南,与太湖通。南宋诗人范成大晚年居住在苏州西南的石湖,自号石湖居士。

止既月:指刚住满一个月。

授简索句:给纸索取诗调。简:纸。

征新声:征求新的词调。

把玩:指反复欣赏。

二妓:乐工和歌妓。肆习:学习。

《暗香》《疏影》:语出北宋诗人林逋《山园小梅》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赏析

《暗香》、《疏影)同咏一题,是不可分割的姊妹篇。《暗香》以梅花为线索,通过回忆对比,抒写今昔盛衰之感。关于《疏影》的题旨,前人的解释却纷纭歧异,差别很大。一说感徽、钦二帝被虏,寄慨偏安;一说为范成大而作,一说怀念合肥旧欢。其中以第一说流传最广。张惠言在《词选》中说:“此章更以二帝之愤发之。”郑文焯在其所校《白石道人歌曲》中说:“此盖伤二帝蒙尘,诸后妃北辕,沦落胡地,故以昭君托喻,发言哀断。考王建《塞上咏梅》诗曰:‘天山路边一枝梅,年年花发黄云下;昭君已没汉使回,前后征人谁系马。’白石词意当本此。”刘永济在其《词论》中进一步指出:“白石《暗香》、《疏影》,则通首取神题外,不规规于咏梅。‘昭君’句,用徽宗在北所作《眼儿媚》词‘花城人去今萧索,春梦绕胡沙。家山何处?忍听羌笛,吹彻梅花’也。”第二说也始自张惠言,他在《词选》卷二中说:“时石湖有隐退之志,故作此二调以沮之。”第三说见复承焘《姜白石词编年笺校》“予谓白石此词亦与合肥别情有关。”诸说内容,大体如上。但是,细按全词,觉以上话说均似牵强。与《暗香》合看,这首词似仍含有个人身世飘零与今昔盛衰之感。《暗香》重点是对往昔的追忆,而《疏影》则集中描绘梅花清幽孤高的形象,寄托了作者对青春、对美好事物的怜爱之情。

上片写梅花形神兼美。“苔枝缀玉”三句自成一段,它描绘一株古老的梅树,树上缀满晶莹如玉的梅花,与翠禽相伴同宿,暗用赵师雄梦花神的故事,更觉传神。“客里”三句写梅花性格,用杜甫《佳人》诗意,比喻梅花如同被时代遗弃于偏僻角落的美人,她品性高洁,绝俗超尘,宁肯孤芳自赏而绝不同流合污。“昭君”至上片结句是词中重点,写梅花的灵魂。意谓:梅花原来是昭君的英魂所化,她不仅有绝代佳人之美容,而且更有始终索系于祖国的美好心灵。这四句,把梅花这一形象提高到爱国主义的思想高度,衬出对梅花理应持有无比爱护的思想感情,与下“早与安排金屋”等句相呼应。下片写对梅花的怜爱。换头三句推开一笔,联系寿阳公主梅花妆的故事,说明,梅花不仅有美的容貌、美的灵魂,而且还有美的行为——美化和装扮妇女。“莫似春风”三句正面提出:应在梅花盛开之际予以百倍爱护。与上片“昭君”等句相给合,是全词题旨之所在。“还教一片”至终篇,承上,从两个不同侧面来继续深化梅花的形象,申明爱护梅花的必要性。一是从音乐这一侧面来加以深化。由于对梅花爱护不够,所以免不了在梅花凋谢随水东流之后,通过《梅花落》这一曲调来寄托自己的哀思。二是从绘画这一角度来加以深化。为了纪念梅花优美高洁的形象,画家们用自己的彩笔把梅花纳入自己的画幅中去。但是,这样做的结果,也只是徒有其形,而无其神,徒有其色,而无其香了。即使由此而觉悟到对美好事物应加以爱护,但已为时过晚,悔之无及了。由上可见,这首词虽然写的是梅花,但却寄托了词人自己的不幸遭遇。词中的梅花,比之《暗香》,似有更多的概括性与某种典型性。《疏影》中所出现的梅花的形象,梅花的性格,梅花的灵魂,梅花的遭遇,不仅寄托了作者个人身世飘零的感叹,同时也包括了与作者经历、思想、遭遇相同的人在内。这首词,客观上鞭挞了当时社会对人才的压制和对美好事物的摧残。

这首词最显著的特点是自始至终把梅花当成有灵魂有性格的人来写。作者赋予梅花以活生生的人的生命。开篇三句,表面看,不过写的是缀满枝头、晶莹如玉的梅花而已。但是,读者联想到赵师雄梦花神的故事以后,那梅花便变成红粉佳人,那“翠禽”便变成能歌善舞的绿衣神童。“客里相逢”、“无言自倚修竹”更是明显的拟人。“昭君”以下进一步赋予梅花以爱国的思想情感。下片里的“金屋藏娇”,均是如此。所以,词中的梅花不仅有开有落,而且有生有死。故此,当梅花凋谢之后,“随波”而去,人们免不了要吹奏哀怨的曲调来表示悼念,甚至还要通过“小窗横幅”来摄下梅花那使人永难忘怀的仪容。在把梅花当成活的生命来加以描绘的时候,作者炼词铸句并适当运用一些领字,起到了化虚为实的作用。周济指出这首词是“以‘相逢’、‘化作’、‘莫似’六字作骨。”也就是说,这六个字在化花为人的过程中起了催化剂的作用。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年),与词人《长亭怨慢·渐吹尽》为同年之作。是年冬,姜夔载雪访范成大于石湖。他在石湖住了一个多月,自度《暗香》《疏影》二曲咏梅,深蕴忧国之思,寄托个人生活的不幸。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