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起兵时,其他藩王在干什么?

朱棣起兵时,其他藩王在干什么?知秀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先后将自己的二十六个儿子分封各地,负责镇守大明江山。然而,虽然藩王的做大,藩王与中央朝廷之间的矛盾却逐渐尖锐,因而建文帝朱允炆即位之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削藩,结果就此引发了“靖难之役”。那么,在朱棣起兵与朝廷激战之时,其余的二十五位藩王又在做什么呢?

朱元璋共生有二十六子,但其中七位却早早离世

朱元璋虽然先后生有二十六个皇子,在古代帝王之中已经算是高产,但在朱元璋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五月驾崩之时,却已经有七个儿子先后离世。

1、长子:太子朱标。作为朱元璋的长子,朱标早在朱元璋于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自立吴王之时,便被立为了世子,四年后朱元璋称帝建国,朱标又随即被立为太子。作为储君,朱元璋对其培养可谓费尽心思,可惜朱标在做了二十四年太子之后,最终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四月病逝,终年37岁。

2、次子:秦王朱樉。朱樉于洪武三年(1370年)获封秦王,其早年聪慧英武,但成年后却多行恶事,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就藩后因大兴土木而招来朱元璋斥责,却仍不知悔改,以致在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时被召回南京当面斥责,后在太子朱标的劝说下才得以返回封地。正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由于朱樉平日里对宫中下人太过残忍,以至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三月时,自己被三名老妇人下毒致死,终年39岁。

3、三子:晋王朱棡。朱棡于洪武三年(1370年)获封晋王,洪武十一年(1378年)就藩太原。跟兄长朱樉一样,朱棡也是多智而残暴,曾多次奔马缚人将其车裂,导致朱元璋一怒之下差点废了其王爵,在太子朱标维护之下才得以幸免。而就在朱元璋去世两个月前,朱棡也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三月病逝了,终年40岁。

4、八子:潭王朱梓。朱梓于洪武三年(1370年)在不到一岁之时受封潭王,后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就封长沙。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四月,受“胡惟庸案”牵连,潭王妃之弟于琥被杀,潭王妃之父于显虽然已死,却仍然被追为胡惟庸一党,这令潭王朱梓心中极为恐惧。不久,朱元璋派遣使者到长沙对朱梓进行抚慰,并召其入宫觐见,结果潭王朱梓惊恐万分,以为自己也被牵连于内,竟然带着王妃一起自焚而死,年仅21岁。

5、九子:赵王朱杞。生于洪武二年(1369年)九月,于洪武三年(1370年)获封赵王,但仅仅获封八个月后,便于同年十二月夭折,死时还不到一岁。

6、十子:鲁王朱檀。生于洪武三年(1370年)二月,于同年四月被封为鲁王,后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十月就藩于兖州。洪武二十二年(1390年)十二月,平日里荒诞不经的朱檀,竟然因服金石药过度而薨,年仅20岁。

7、二十六子:朱楠。生于洪武二十六年十二月(1394年1月),但出生一月左右便夭折。

如上,朱元璋的二十六个儿子中,有七位都因各种原因而先其一步离世,也就是说在朱棣发动靖难之时,朱元璋只有十九位儿子还在世。

靖难前后被废被囚者七位,另有六位靖难前未能就藩

建文帝即位时,中央朝廷与藩王之间的关系已经极为紧张,因此建文帝朱允炆即位之后的首要之事,便是与心腹大臣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卿黄子澄商议削藩之事,经过商议遂决定先从有问题的藩王下手,以争取舆论支持。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七月,周王朱橚次子朱有爋告发父亲谋反,朱允炆遂派曹国公李景隆以备边为名率兵经过开封,将周王朱橚全家押回南京,废为庶人,迁往云南蒙化。“靖难之役”爆发后,朱橚又被召回南京囚禁。

建文元年(1399年)四月,又有人接连告发齐王朱榑、湘王朱柏、代王朱桂谋反,于是朱允炆又下令将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废为庶人,齐王朱榑被软禁在南京,代王朱桂被软禁在封地大同。湘王朱柏在王府被围后,不堪受辱的他与家人诀别,亲手放火焚其宫室妃妾,并穿戴好亲王的衣冠,手执弓箭骑着白马跃入火中自尽,阖宫皆从朱柏而死。

同年七月,朱棣起兵“靖难”,后北平周边地区相继沦陷,七月二十四日,在朱棣攻破怀来后,谷王朱橞因相地相距太近,遂逃离封地宣府,逃奔金陵。与此同时,朝廷顾虑辽王朱植、宁王朱权投向朱棣,遂下诏要两人返回京城,辽王于是从海路返京,宁王因不从而被削护卫。同年八月,岷王朱楩被西平侯沐晟控告而被废为庶人,迁居漳州。

如上,在朱棣“靖难”之前,先后有四位藩王被废,而在朱棣“靖难”之后,又有两位藩王被召回南京,一位藩王被废。与此同时,朱元璋二十子朱松、二十一子朱模、二十二子朱楹、二十三子朱桱、二十四子朱栋、二十五子朱等六个儿子,在朱棣发动“靖难”之前并未就藩。

剩余藩王大多保持中立,宁王朱权算是暗助朱棣

正如前文所述,虽然朱元璋有二十六个儿子,但却有七个儿子早早去世,另有五个儿子在建文帝即位后被废,两位“靖难”后被召回南京,又有六个儿子未能就藩。也就是说,朱棣发动靖难之后,朱元璋二十六个儿子中,只有六位仍然留在封地。那么,靖难期间,除了燕王朱棣之外,其余五位藩王又在干什么呢?

1、六子楚王朱桢:两不相帮。洪武三年(1370年)受封楚王,并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就藩武昌,先后多次参与平定大庸、铜鼓卫、思州、靖州和上黄等地蛮夷的战役。靖难爆发之后,朱桢选择了按兵不动,以“天子无明诏,藩王不宜妄动”为名,即不支持燕王朱棣的靖难,也不率兵勤王,而由于其封地在南方,远离朝廷与燕王的交战区域,因而双方也没有顾及他。朱棣夺取皇位后,朱棣也没有难为他,还授予其宗人府宗正之职。

2、十一子蜀王朱椿:安心封地。洪武十一年(1378年)受封蜀王,后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就藩于成都。朱椿在朱元璋儿子中算是比较出类拔萃的,治理蜀地颇有成效,教化地方,宽厚待人,地方安宁,四民乐业。由于蜀王朱椿的为人处世,建文帝对这个叔叔还是比较亲近的,因而削藩时从未想过要动他,而朱棣在起兵之后也私下写信试探朱椿,朱椿则回复“忠孝为藩”,燕王朱棣便也没有为难他。

3、十四子肃王朱楧:忙着搬家。洪武十一年(1378年)受封汉王,后又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三月改封肃王,后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六月就藩甘肃,署理陕西行都司甘州五卫军务。朱楧算是当时各地藩王中兵权最大的几位之一,不过由于封地偏远、荒凉,因此于建文元年(1399年)上书请求内迁,朝廷最终同意其迁往兰州,整个“靖难四年”,朱楧一直忙着搬家,等到其搬家完毕,靖难也基本上结束了。

4、十六子庆王朱栴:变相被削。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获封庆王,原本封地在宁夏,但因当地邻近边外,且是个新设立的卫所,无法保障藩王安全和负担王府供给,因而又临时移驻韦州,后负责管理庆阳、宁夏、延安、绥德诸卫军务,也是明初九大塞王之一。“靖难”时期,庆王也选择了两不相帮,后来随着宁夏卫逐渐完备,在其已经在韦州建造了王府的情况下,朝廷又于建文三年(1401年)命其迁往宁夏镇城,算是等于变相削藩了。

5、十七子宁王朱权:暗助朱棣。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获封宁王,后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就藩大宁,宁王朱权乃是诸王中兵权极重的一位,号称“甲兵八万,战车六千”,麾下又有以骁勇善战著称的朵颜三卫,曾多次联合诸王出塞作战。“靖难期间”,朱棣为迅速扩充实力,直接跑到了大宁向朱权求救,结果趁机勾结宁王朱权麾下将领,迫使朱权起兵追随自己。当然,以朱权的实力来说,要说他是完全被迫,我是不信的,感觉更像是半推半就。

如上,除了宁王朱权之外,其余四位藩王由于距离朱棣和朝廷交战区域较远,因此大多选择了两不相帮,而无论是朱棣还是朝廷,也都不敢迫使他们表态,否则便极可能将他们推向对立面。

当然,这里有个例外就是谷王朱橞,靖难初期谷王朱橞逃离封地,跑回了京城。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的大军杀到南京城下,以当时南京的守军和后勤储备,定然能够坚守一段时间。然而,朱允炆竟然派在京诸王和武将守卫各门,而当时驻守金川门的便是谷王朱橞和曹国公李景隆,结果这两位看到朱棣的麾盖后,竟然直接选择了开门投降,南京城就此告破,谷王朱橞这也算是在最后时刻来了个神助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