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张良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知秀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汉朝功臣张良晚年为自保有多拼?
秦王扫六合一统中原,奈何秦二世昏庸无能,秦朝的统治二世而亡,接替秦朝江山的就是汉高祖刘邦,刘邦能够推翻秦朝建立汉朝,最主要还是依靠自己身边能臣贤相的辅佐,如萧何、樊哙、张良等。
惋惜帝王多疑心,这些能臣贤相在汉朝建立之后不得不以各种方式退出朝堂以求自保,张良也不例外。
出身贵族,圯上受书
张良,字子房,战国时期韩国人,祖父张开地曾连任韩国三任丞相,父亲张平亦连任韩国两任丞相,出生在这样的贵族世家,加上张良本人长相俊美才华横溢,得到世人的追捧似乎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奈何张良出生的时机不对,他出生于战国末期,正是秦始皇野心勃勃打算一统六国的时候。
最终的结局我们从历史书上也有所了解,秦王扫六合建立了秦朝,韩国灭亡,虽然张良因未曾在韩国朝廷任职而逃过一劫,但其弟在秦国与韩国的战争中丧生,家破国亡之仇,让张良从此对秦始皇怀恨在心。
在秦始皇东巡的时候张良雇人打造了一个重达120斤的铁锤,还雇佣了一个大力士,让他在发现秦始皇的车架后就用这个铁锤挥向座驾。
张良选定了博浪沙作为自己行刺秦始皇的地点,奈何秦始皇早有防备,所有的马车都是同种规格,这让张良无法辨别秦始皇在哪辆马车上。无可奈何之下他只能让大力士用铁锤攻击中间马车,结果是错的,秦始皇并不在这辆马车上,虽然无功而返,“古博浪沙张良刺秦”却流传了下来。
此次行刺失败之后,张良为了逃避秦王的追捕只能隐姓埋名,有一日张良闲步在沂水圯桥头的时候,偶然碰见了一个穿着粗鄙的老人。
这个老人对张良出言不逊,张良此时已经经历过世间诸多挫折,往日的贵族子弟作态早已放下,面对老人的刁难,张良也应对自若,见张良应对自如,老人觉得张良是个可造之材,于是同他相约5日后再见。
5日后,张良按时来到桥上,奈何老人早到指责张良同老人相约还不守时,气愤之下挥袖离去,约定5日后再约,张良清楚这是老人的刻意刁难,无可奈何之下却也只能答应。
这样的情形重复了两次,15日后老人见张良确实有诚意,送给了张良一本书,即《太公兵法》。
这位老人就是传说中隐身岩穴的高士黄石公,亦称“圯上老人”,这件事就是“圯上受书”事件。
投奔刘邦,成就大业
得到《太公兵法》之后,张良日夜研习此书,终于有所得,后来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反抗秦王朝的统治,学有所成的张良认为自己的时机已到,于是聚集了一支100多人的队伍意图反秦。
张良深知自己这支队伍势单力薄不足以成事,只能率领这支队伍前往投靠景驹,在路上正好碰见了刘邦,两人一拍即合,张良从此成为刘邦的帐中臣为刘邦出谋划策。
后来刘邦一路高歌猛进攻入咸阳,在进入咸阳之后,看见雄伟堂皇的秦王宫,以及秦王宫中遍地可见的珍宝美人,刘邦一度忘乎所以,置群臣的劝谏于不顾。
最终还是张良站了出来,以秦王的例子劝谏刘邦,认为刘邦不应任由自己沉溺于享乐之中,此时的当务之急应当是想法应对咸阳城外的项羽。
刘邦听到张良的劝谏之后恍然大悟,立马召来群臣商议对付项羽的对策,后来项羽的鸿门宴事件也是张良等人替刘邦出谋划策才使他逃过项庄的刺杀。
若非如此,势单力薄的刘邦绝对会被项羽打败,最终的胜者就会是项羽,刘邦这个名字大概也会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粒微尘。
公元前202年2月,刘邦正式即帝位,称为汉高祖。张良、萧何、韩信等一众忠臣自然也得到了封赏,辅佐的主上登基为帝,张良等人也封侯拜相,往后的人生似乎也应该是从此在朝廷上辅佐帝王成就一番伟业,事实上却并非如此。
明哲保身,安享晚年
辅佐刘邦数年,张良清楚刘邦有帝王之能,却也不可避免地拥有帝王常见的弊端:多疑。
张良一众人辅佐刘邦登基,如今朝廷不稳,刘邦还需要他们为自己稳定朝堂巩固统治,等天下太平之后,刘邦必定忌惮这些人的才能,疑心他们的忠心,他们一众人必定不得善终。
所以萧何以自污的方法被迫自保,张良托病退出朝堂,只有韩信和樊哙认为刘邦不会对忠臣下手,最终死于非命。
张良早年间就因随刘邦四处颠簸身体留下病根,此时托病退出朝堂也是一个极好的借口,纵使刘邦了解张良的用意也乐见其成。
张良因病在家之后就慢慢斩断了自己同朝中之臣的联系,减轻自己在刘邦心中的威胁,甚至晚年时还3年不食五谷,5年足不出户,以此表示自己的淡泊明志。
后来是吕雉得知了张良的此番作风劝解张良,认为张良颠簸半生,到了晚年时光没有必要如此委屈自己,张良这才调整了自己的作息习惯。张良虽然在家,但他并未闲着,而是潜心修行黄老之学。
张良本就对兵战、谋略方面极为精通,此番研究黄老之学对他来说并非难事,张良甚至还据此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将自己所学习的这些知识都传授给了自己的儿孙。
这些知识经过代代相传,张良的十世孙张道陵根据这些知识创建了“正一道”,经过一代一代的发展,正一道成为了道教中的中坚力量。时至今日,张良的后人依然在中国的道教中发挥着重要影响,经过2000多年的传承,正一道依旧生生不息绵延不绝。
所以张良适时退出朝堂是一件明智的事情,他退出朝堂斩断了自己加官进爵的前途,却潜心研究黄老之说为正一道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无法评判这两件事孰重孰轻,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若是张良始终活跃在朝堂,他的晚年必定不会如此安逸,甚至可能会同韩信、樊哙一般不得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