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不死朱棣就还是燕王 朱标有那么厉害吗

还不了解:朱标和朱棣的读者,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朱标不死,朱棣只能是燕王而不是明成祖,他真有这么厉害吗?

明成祖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为明代第三位皇帝,初为燕王,后因侄子建文帝朱允炆削藩,于是起靖难之役,历时4年将其推下皇位,自己登基为帝,是为大统一王朝中唯一一位造反成功的藩王。

明初的靖难之役可谓是影响深远,可以说大大改变了明代的历史走向,首先朱棣上位以后,如同父亲明太祖朱元璋一般,实施重典治国,也就是高压统治,虽然对外征战战绩辉煌,但是对内因为连年征战,越到后期百姓越是苦不堪言,而且朱棣后人多是不长寿者,他之后13位皇帝,没什么长寿者不说,还有不少短命之人,诸如十月天子明仁宗朱高炽和一月天子明光宗朱常洛,分别在位仅仅十个月和一个月,在帝制家天下时代,皇帝短命,统治者经常更换,可并不是一件好事儿。

而建文帝朱允炆和他的父亲懿文太子朱标一般,提倡的是以仁治天下,而非重典治国,而且他们不同于朱棣是得位不正一般,对于文臣苛刻,甚至杀死方孝孺,还重视武臣,搞得一开始就与文臣集团关系紧张,使得之后明代皇帝多是跟文臣集团有隔阂,甚至经常性对立。

这一切的背后,总是绕不开英年早逝的懿文太子朱标,如果朱标不死,顺利继位,那么历史将是另一个走向,而且大概率是好的历史走向,这也是明史爱好者心中的一个遗憾。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朱标不死,朱棣十有八九是不敢反的,即使是反,也成功不了的。

朱标的能力真有这么恐怖吗,为什么他不死,朱棣就翻不起风浪呢,我们先来看看建文帝朱允炆的失败,对比一下就了解了。

首先朱允炆的失败,一是刚开始策略不对,刚刚继位就要削藩,而且削藩不是先难后易,而是先易后难;最愚蠢的是削藩如同废藩、杀藩,短短几个月削了五位藩王,都废为庶人,不是远徙偏远之地,就是禁锢起来,甚至逼得湘王朱柏自焚以死明志;二是朱允炆一上台的态度就很明显,就是重文轻武,开始重文臣而轻武将。

三是建文帝以上两步,不只是逼反了野心勃勃的燕王朱棣,更是将将藩王隐性推到朱棣一方,而且还使北方边疆的武将对中央朝廷不满,加上朱棣常年在边疆镇守,在大军中有很高威望,所以朱棣起兵以后,很顺利就拉起了一支大军,后面更是降将不少,可以马上将朝廷大军打败转化为自己大军。

在这种情况下,建文帝朱允炆对内是重用黄子澄、齐泰、方孝孺三个不知军事的文臣,选择平叛的大将,刚开始还是老将耿炳文统兵,后来竟然重用不学无术的李景隆,使得占据绝对优势的中央朝廷大军一败再败,李景隆整个就是一个运输大队长,朱棣在这个过程中是如鱼得水,最终采取斩首行动,直取南京,一举定乾坤。

可以说建文帝朱允炆这个文人型皇帝,简直是打烂了一手好牌,本来中央朝廷占据绝对优势,中规中矩的削藩和平叛也不至于一步步败到如此地步,但他偏偏一步步走错,让朱棣创造了奇迹,自己则是成为垫脚石。

所以以这个来看,不是说懿文太子朱标能力有多恐怖,而是只要是稍有谋略的皇帝,在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绝对不会让朱棣翻盘的,而朱标虽是仁慈之人,但是手段可不低,并非是懦弱无能之辈。

先以削藩来说,朱标如果不死成为皇帝,即使削藩,以他在弟弟们心中的威望,没人敢反抗的,而且参考他“秦、周诸王数有过,辄调护之,得返国。有告晋王异谋者,太子为涕泣请,帝乃感悟”的作风,削藩肯定不会像儿子建文帝朱允炆那般极端而且无脑,肯定会采取柔和且没法反抗的方式,比如召唤兄弟进京,来个“杯酒释兵权”什么的,或者是慢慢削弱藩王兵权,毕竟后面朱棣,还有明仁宗、明宣宗就是通过各种手段,最终将藩王的三护卫兵权基本上都收回,这都是有成例可见的,并不是什么难事。

朱标如果削藩不激进,后面朱棣非要反,那么也没有藩王隐性支持他,更没有人心支持,因为朱标不像朱允炆那样对藩王残酷,朱棣贸然起兵,没有人同情什么的。

而且朱标还有两大优势,一是他的儿子朱允炆是以皇太孙继位,本身根基不稳,更是压不住那些拥有兵权的叔叔;而朱标早在明太祖朱元璋是吴王时就是世子了,又当了二十多年太子,可谓是名分早定,他的根基是相当之稳,治国理政的水平更是甩了儿子朱允炆几十条街。

二是朱标不死,朱元璋绝对不会大规模清洗功臣,会给朱标留下完整的班底,像蓝玉是太子妃舅舅,是太子朱标的铁杆支持者,但洪武二十五年朱标死后,到了洪武二十六年,蓝玉就以谋反罪被杀,这也意味着太子朱标的武将班底集团全部被屠戮干净。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朱允炆身为皇孙,资历太浅,压不住这群野心勃勃的武将,本来蓝玉可以替朱允炆先压住,但关键是朱允炆生母吕氏是第二任太子妃,而蓝玉是第一任太子妃常氏的舅舅,所以两者并没有血缘关系为纽扣,没有这层关系,蓝玉不会真心支持朱允炆,所以朱元璋的选择是清洗留给太子朱标的武将班底,这也是后来朱允炆面对朱棣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他没什么人可用,更是发掘不出有大将之才的人来平叛。

所以拥有这种绝对优势,再加上朱标并非庸才,如果他不死,朱棣真不敢反,即使反了也是失败下场,不过惋惜的是历史没有如果,所以我们只能基于已经发生的历史,来进行合理的推测,来以史为鉴,来在这个过程中感悟历史的沉淀感,来学习蕴含在历史中的各种人生哲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