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秦朝和汉族,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首次一统中国的是秦朝,为何我们不叫秦族,而叫汉族?
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现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就是秦朝。也就是那个时候,域外民族对华夏民族的称呼,都是一统的“秦人”二字。如果按照这个逻辑,那华夏民族就应该是秦人或者秦族才对,为何中途却改换了姓名?
第一个原因就是,秦朝建立后,域内和域外的民族对这个王朝的认同程度是有区别的。对于刚刚失去国家的六国老百姓来说,秦始皇是暴君,是打破分封制最彻底的违背礼法之人。
此外,在秦朝建立的过程中,有太多的六国老百姓死亡,所以六国遗民也不愿意轻易承认秦朝。他们不认可秦始皇,更不认可秦朝,也因此各地都出现了反秦的行动。在这种态度下,当时的华夏民族,必然不可能用秦人或者秦族来指代自己。
但和秦朝老百姓不同的是,域外民族对秦人、秦族这个称呼却非常熟悉。公元前二世纪以前,还没有建立封建王朝的秦国,早就开始拳打义渠,称霸西戎,脚踢南亚,和印度缅甸做生意。以至于,这些地方的民族,虽然不了解中原王朝的情况,却都先认识了秦人。于是乎,秦人或者说秦族这个称呼,开始在域外民族中流传,并成为不少国家历史文献中的知名人物。但惋惜的是,域外的知名度,并无法给秦朝带来强大的向心力,更无法让当时的华夏民族认可秦人这个称号。
第二个原因是,秦朝建立的时间太短了,短短15年根本不足以形成一统的民族意识。公元前221年,嬴政派遣军队南下攻打齐国,结果齐国不战而降,成为最后一个被灭亡的分封国。此后,秦朝建立,但嬴政并没能守住这个江山。仅仅11年后,就因疾病倒在了巡游途中。本来,嬴政死后,皇帝这个位置应该由为人宽仁的公子扶苏坐,可偏偏,赵高和李斯里应外合,拉拢胡亥,逼死包括公子扶苏在内的二十多名嬴政子女。
胡亥继位后,继续实施残暴统治,结果导致秦朝各地出现了浩浩荡荡的农民起义,以及复国运动。秦朝本就还没稳定的政权,在这种风波中轰然倒塌。秦朝灭亡后,老百姓也仍旧不愿意以秦朝的身份指代自己,而这种想法,就给之后的汉朝留下了崛起的机会。也由此引发了第三个原因,汉族称谓华夏民族的称呼,其实是历史的选择!
秦末时期,天下群雄尽显,其中实力最强劲的,当属刘邦和项羽二人。但与刘邦这个泥腿子相比,项羽的底气则更足一些,他是楚国的贵族,更掌握着不少兵马,所以在争霸过程中,一直都比较强势。更是直接做主,来了一个“分其地而王之”。而当时的刘邦,就被项羽封为了汉王,驻扎在汉中一带。
这个称号出现后,刘邦是非常不服气的。因为汉中这块地方,一直都很贫瘠,甚至于很长一段时间,这个地方就是个流放犯人的地。所以,刘邦不服,气冲冲地就想打回关中去。但萧何劝住了刘邦,让他积蓄力量等待机会。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刘邦第一次和汉这个字有了联系。
到了公元前202年1月,汉军在垓下全歼八万楚军,项羽自刎而亡,这场历时四年之久的楚汉战争,最终以刘邦获胜而告终。紧接着,刘邦在定陶正式称帝,并直接把“汉”这个字用作了国号。至此,汉朝大一统的局面出现。而汉这个字的意义,也开始与众不同,并逐渐成为了数千年来,华夏民族的称呼。但很多人不了解的是,汉族能够最终形成,其实不单单是汉朝一个朝代的功劳。
汉朝初期,一些域外民族,仍旧称呼中原百姓为秦人。《汉书》中就曾记载,一些在汉朝犯事的人,逃到匈奴的地界之后,往往会被他们称为秦人。汉武帝时期,曾写过一篇《轮台罪已诏》,其中就记载,匈奴如果进犯到城池之下,在放狠话的时候,也仍旧会称汉朝人为秦人。那后来又是发生了什么,才会让华夏民族开始认同汉人的称谓呢?
第一个契机,其实就是有共同的外敌。事实上,哪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原王朝也一直有一个共同的敌人,那就是北边的匈奴。所以,嬴政一统六国之后,直接修建长城,就是为了护住国境线,保护边疆老百姓。到了汉朝建立后,匈奴又再次卷土重来侵扰边境。于是,汉朝漫长的历史中,就开始不断出现与匈奴做斗争的情况。
在这种时代背景中,汉朝出现了诸多名将,有17岁就封狼居胥,杀得匈奴片甲不留的霍去病;更有飞将军李广,巧设妙计,痛击匈奴,使其数年不敢靠近;也有危难之际,打到匈奴圣地的车骑将军卫青。可以说,这些将军的战斗,就是一次次民族意识的崛起。当然,提起这个,也不得不说那一句至今流传的壮阔誓言:“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的背后,其实就是汉朝民族向心力的体现。
而第二个契机,其实就是汉朝的文化一统。汉朝初期,为了更好地统治,中央规定各地信仰由中央管理,所以,不管是哪路的神祇,都要在长安建祠,以此来获得合理合法的身份。甚至有人认为,汉朝末年道教盛行,就是民间各种信仰结合产生的。
当然,汉朝在文化上的努力,可不单单只有信仰这一说。为了更好地实现大一统,汉武帝时期,一改春秋战国的文化盛景,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极大地改变了上层社会的文化,也进一步的整合了当时的政治资源。毕竟,文化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影响,绝对是最深远的。而说完外敌、文化后,就再来说说第三个契机,经济。
汉族名字的成型,第一个契机是共同的敌人,而第二个契机就是大一统的文化,最后一个契机,则是经济。
汉朝建立后,国泰民安的生活极大地催生了汉朝的经济,并让汉朝的农业、手工业迅速发展。这个时候,汉朝出现了世界上最好的纺织技术,甚至可以使用提花机,还作出了世界上惊艳世界的素纱衣。另外,汉朝的冶炼技术也大幅度的增长,铸钱技术已然成熟。而这些,在当时的世界上,均属前列。
更重要的是,从汉朝开始,中国拥有了一条享誉世界的通商道路:丝绸之路。表面上看,丝绸之路增加了汉朝和西域诸国的联系,更促进了汉朝的经济发展,彰显了汉朝的国威。但实际上,丝绸之路的成功出现,让汉朝人更有了归属感。毕竟,人都慕强,也都乐意背靠强大的祖国。换句话说,强大的经济和西域诸国羡慕的眼光,也进一步地促进了汉朝人对汉朝的民族向心力。
在这三大契机的影响下,汉朝人对汉朝的认同程度开始越来越强,各地的人群都愿意以汉朝人自居。在这样庞大且默契的民意下,汉人也越来越为人所熟知。更加值得一提的是,汉朝灭亡后,汉这个国号仍旧没有消亡,甚至多次出现在了历史长河当中。
东汉自是不必说,汉光武帝刘秀本就是刘邦的后代子孙,恢复祖上荣光那是必然了。可再之后,汉仍旧时不时地会出现。三国时期,天下群雄逐鹿,和汉朝王室八竿子打不着的刘备,再次举着汉的旗帜,想要建立汉政权,就是最知名的代表。
再后来,五代十国里,以汉字为国号,试图建国的领袖,就有刘知远、王建、刘龚和刘崇等人。到了元代末期,陈友谅与朱元璋争夺天下的时候,忙里偷闲还建了个国,国号就是汉。而后世在记载陈友谅的事迹时,往往会以陈汉来指代他所建立的政权。尽管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并没有实现汉朝的辉煌事业,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后世明白了汉朝对华夏族的重要性。
所以,我们必须承认,汉朝其实就是让华夏族成为汉族的唯一原因。汉朝之后,尽管王朝更迭,但最初的那批华夏族,仍旧以汉人自称。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先生在建设国家时,专门提出了五族共和的概念,汉人也自此变成了汉族,直到如今。
如今,汉族已然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族群,并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但不管走到哪里,汉族人文化中的自信却是一直存在的。汉族人不信天不信地,就信自己的双手能创造幸福,所以,我们总能发现,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都有勤劳勇敢,努力生活的汉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