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了科举之后,真的会有人砸烂家里吗?下面知秀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而维持一个庞大的帝国,需要一个同样庞大的官僚队伍,而如何选拔官僚,成了历代统治者最关心的事情。
早期都是察举制,后来改成了九品中正制,这些都是属于熟人圈子的行为,世家大族垄断了做官,内部推荐一下,朝廷再象征性的面试一下,你就可以做官了,所以唐朝之前的社会很明显的分为贵族和平民两个阶级。
这种对做官的垄断,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严重阻碍了人才的流动,于是科举制应运而生,这可以说是一项非常伟大的制度发明,他保证了人才的流动性,为朝廷选拔官员诸如和新鲜血液,也确保了优秀的人才能够进入朝廷。
而科举虽然是发端于隋朝,但慢慢成形是在唐朝,最终科举成为最主要的晋升途径是在宋朝,于是唐宋之间就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分水岭,从宋朝开始就进入了平民社会。
宋朝的文风还算纯正,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已经完全被八股文笼罩,考试写文章有着明确的格式和规定,朱熹都儒家的理解,成了唯一正确的标准,所有的读书人都必须按照这个标准来答题。
而全社会对科举的重视也日益加深,那些读了一辈子书,考了一辈子功名的人大有人才,很多人屡试不中,有的甚至都考到头发胡子都白了。
《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就是考到七八十岁,最后才考上,做了芝麻绿豆的小官,这样的人在明清两朝比比皆是。
不要以为科举只是毒害这些读书人,科举制度实际上已经成了整个社会的标杆,所有人都在朝这个方向看,主要是因为科举做官能够带来的好处实在是太多了。
很多人都学过范进中举这篇课文,大家都在嘲笑范进的迂腐,居然听到中举的消息都发了疯,那是因为你不知道中举之后到底有多少好处,要是你说不定也会发疯。
明朝有个奇怪的现象,只要是乡里有人考上举人了,紧跟着报信的人,还会有人走近你的家里,看着东西就砸烂,什么窗户桌椅之类的,全都砸了。
可不要误会,这不是妒忌人家考上举人之后的报复,而是一种巴结讨好的行为,美其名曰改头换面,因为你旧的东西砸了之后,很快就会有人过来给你弄一套新的。
不单单是送家具,送钱的,甚至还有主动到你家给你当仆人的,因为做官有很多好处,其中一项就是免徭役,有些感觉生活过不下去的人,主动到做官人家当奴仆,反倒是件好事,而且这还要快,慢了说不定就没有名额了。
就是在这种风气的长期熏染之下,绝大部分读书人,就知道天天死读书,只关心四书五经,而且是只关心四书五经里朱熹是怎么说的,其他的一概不问。
很多读书人,你看着他读了几十年书,其实见识非常浅薄,因为他读的书一直在重复,你都不要说科学技术了,就连最基本的历史可能很多秀才都不知道。
晚清名臣曾国藩就是典型的科举出身,多次考试失败后,终于走出了湖南小乡村,在他进入翰林院之后才发现,自己原来如此无知,天下还有这么多好的学问自己不知道。
曾国藩这样的人尚且如此,其他庸才就更不用说了,科举制度整体上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过度地追求科举,必然会造成大量畸形的事情出现,古今皆是如此,只不过形式不同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