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期蜀汉阵营中,刘备最为倚重的军事参谋,前期是庞统庞士元,中期是法正法孝直,到了后期就没有参谋可用了,刘备伐吴的时候,身边连个可以商量的的人都没有,这才导致百密一疏夷陵惨败。如果凤雏尚在,那么诸葛亮可以安心坐镇成都足兵足食,法正和庞统一人随刘备进取汉中,另一人前往荆州辅佐关羽,那么三国格局肯定会发生改变,甚至刘备一统三国也不是没有可能。而庞统之所以在雒城攻坚战的时候中箭牺牲,刘备是要负很大责任的:当初庞统给他定下上中下三计,如果刘备采用上计,那么庞统就不会牺牲,采用下计,荆州也不会丢。如果庞统不死荆州不丢,那么三国争霸就更好看了。
当年刘备入蜀,采用的是不急不缓的中计,也就是诱杀刘璋帐下名将杨怀、高沛,然后借口刘璋有错在先,大张旗鼓地兴兵挞伐。其实刘备的吞并西川的用心早已昭然若揭路人皆知,可是他还偏要说好听的:“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但是刘璋实际就是刘备锅里的青蛙,你用猛火乱炖和用温水煮的结果都是一样的,所谓不急不缓,不过是让蜀中百姓多遭点罪而已。而正是这个不急不缓的中计,不但把刘备自己陷于极度危险的境地,还白白搭进了庞统一条性命。
当刘备采用中计向成都进军的时候,已经有益州从事郑度建议刘璋坚壁清野活活饿死刘备,可是比较仁慈的刘璋不肯祸害自己的老百姓,这才让吃饱喝足的刘备有力气大张旗鼓地向成都攻击前进。而庞统也不是在落凤坡中了埋伏,而是亲自指挥攻打雒城的时候中箭牺牲,先有庞统安葬,后来才把那地方取名为落凤坡。
在庞统牺牲后,刘备一提起来就哭(先主痛惜,言则流涕):我要是不选这条该死的中计,庞统怎么会丢掉性命?如果知道后来发生的关羽失荆州、夷陵惨败,刘备估计会更加后悔:咋就没采用凤雏先生的上计和下计呢?!现在咱们该来说说庞统提出来而刘备不肯采纳的上计和下计了。其中的上计,说白了就是闪电战:“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看来庞统的军事才能真不是吹出来的,后来邓艾灭蜀,采取的实际就是庞统的构想。当年庞统为了证明自己上计的可行性,还分析了敌人最致命的弱点:“刘璋这个人不会打仗,而且在猝不及防的情况下,咱们定能一战成功!”
要是真按照庞统的上计,刘备根本就不需要顿兵坚城之下,庞统也不需亲冒矢石,如果直捣成都,有黄忠魏延冲锋陷阵就足够了,根本不需要把诸葛亮张飞赵云都调来驰援,那么荆州即使面对曹操和孙权的夹攻,也会坚持到刘备从蜀中派遣援兵。放弃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收益,刘备为自己的死要面子活受罪付出了代价。如果刘备顾及自己“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的名声,那么他大可以采用庞统的下计。庞统的下计虽然可能会推迟入蜀时间,但是也可以力保荆州不失,还堵住了孙权偷袭成都的咽喉要道:“退还白帝,连引荆州。”这虽然是一条下计,但是却稳得不能再稳了。如果刘备驻扎在白帝城,就是借给孙权两个胆子,他也不敢派遣大军去偷袭荆州——刘备会抄了他的老窝。
但是历史不能推倒重来,一样雄才大略的刘备一时糊涂,偏偏选了这条要命的中计,这才为后来的一系列悲剧埋下了伏笔。但是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刘备像曹操那样只求目的不择手段(其实刘备也是不择手段,只不过那手段是掩藏在仁德的面具之后的),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闪击战拿下成都,那么蜀中就不会兵连祸结打了一年多,双方的损耗其实都是在伤刘备的元气。更重要的一点,是如果采用上计,诸葛亮张飞赵云都不用离开荆州,只比诸葛亮大两岁的庞统也能多干三十年,没有夷陵之败,刘备也不会那么早憋屈死,蜀汉的前景,必然是一片光明。
当然,笔者这里也有点事后诸葛亮站着说话不腰疼,换作任何一个人都未必比刘备做得更好。这时候就要请问读者诸君:如果刘备采用上计闪击成都,或者采用下计退守白帝,那么三国形势又将如何发展,刘备有可能一统三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