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李治为什么没派裴行俭出兵西域?

唐高宗李治为什么没派裴行俭出兵西域?知秀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对于唐朝和吐蕃战争中的大非川之败,造成的历史影响是不可估量的。这不仅仅是唐朝在吐谷浑、西域等地损失了大片领土,更直接影响了朝鲜半岛的局势。使得唐朝陷入东西两线作战的艰难境地,也因此而结束了唐朝第二个多外扩张的高峰时期。对于这场战事失败的原因,历史学者们有着各种说法。除了在统帅薛仁贵、副将郭待封身上找原因外,唐朝朝廷的决策层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很多人认为是唐高宗李治过于轻敌,未让曾经担任安西大都护的名将裴行俭带兵出征,才使得唐军在大非川败于吐蕃军队之手。

从军事和外交角度上讲,裴行俭的确是比薛仁贵更适合领兵攻打吐蕃的人选。他是名将苏定方的弟子,一身兵法继承于苏定方,在西域声名远播。在他担任安西大都护期间,平定了不少西域的争端,让很多草原部落慕名而归顺唐朝,也让西域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繁荣期。以他在西域的威望和对西域的了解,完全可以做到像班超平西域那样组织西域军队击败吐蕃,而不需要唐朝派出大量军队。因此对于吐蕃入侵西域的问题,裴行俭是最有发言权的。可是唐高宗李治并没有用裴行俭领兵,而是派出了高句丽的安东都护薛仁贵。

实际上从薛仁贵随郑仁泰平定铁勒九部叛乱的不堪表现来看,他就不是出兵西域的最好人选。虽然薛仁贵在军事上的能力很突出,但在政治上非常弱智,不是治理当地的良才。无论在回纥,还是在高句丽,他采取强硬的手段镇压当地百姓,都给唐朝在当地的统治留下大患,甚至引起不必要的叛乱和战争。

把薛仁贵和裴行俭相比较,派出裴行俭无疑是最佳选择。可是李治像好了伤疤忘了疼,执意的从高句丽招回薛仁贵,将其扔到了西域战场上,这种操作让人有点匪夷所思。为了解答这个疑惑,我查阅了一些当时的历史资料,发现李治做出这个决策或许与武则天有关。

裴行俭出身了河东门阀裴氏,是典型的世家子弟,从小文武双全。他的父亲是隋末名将裴仁基,而哥哥便是裴元庆的原型裴行俨,出身非常显赫。他不仅向苏定方学习了一身高超的兵法,在历法、书法、文学等方面也有极高的造诣,是唐朝名将中少见的文武全才。更有趣的是,他并不像别的门阀子弟是靠着家族的荫萌入仕的,而是参与贞观年间明经科的科举考试当的官。这在当时的门阀子弟中是不多见的,也更是证明了裴行俭的能力非常出众。因此裴行俭一进入官场就青云直上,很快就做到了长安县令的重要位置。

可是他出身于世家大族的背景却给他带来了不好的影响,这个影响直接延续到了唐朝与吐蕃战争之中。唐高宗初年,李治与武则天的旧情复燃,在朝廷中引发了震动。这种震动从表面上看似李治不合礼法,强行娶李世民留下的姬妾,引发的道德层面的冲突。实际上是唐朝门阀世家大族与中小地主家族、寒门官员之间政治利益的冲突。被李治废除的王皇后便是太原王氏的女儿,是父兄都是朝中大员,是门阀世家官员的典型代表。而武则天虽然也是官宦家族出身,但父亲武士彟最初是木材商人,只能算中小家族和土地主。

唐太宗李世民当皇帝后,一直都在通过各种政策限制门阀世家对国家朝廷的把持,提高中小家族和寒门子弟在朝廷的官员数量。李世民的做法卓有成效,很快就打破了历史周期律,解决了数百年门阀政治造成短命王朝的顽疾。为此他不惜拿两个站在门阀世家立场的儿子开刀,就要要避免唐朝步隋朝的后尘。李世民选择李治作为继承人也是这种考虑,因为李治在政治立场上不依托于门阀世家,这是他与李承乾和李泰最大的不同。然而门阀世家不甘心一步步被削弱,所以引发了不少叛乱和政治斗争。

李治废除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就是在政治上向中小家族和寒门官员靠拢,这却是门阀世家的官员们强烈反对的事情。当时以长孙无忌为首的门阀世家官员甚至已经同意李治废后,但要求他迎娶其它门阀世家的女儿做皇后,而不是改立武则天为后。可是李治始终不同意,坚持立武则天位后。

裴行俭作为河东裴氏的子弟自然站在了门阀世家的一边,极其反对李治立武则天为皇后。他认为国家的祸患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并与长孙无忌、褚遂良等门阀世家出身的官员秘密商议对策。这个事情被大理寺卿袁公瑜知晓,并向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告密,于是他被贬为西州都督府长史。

这次贬谪虽然让裴行俭在西域崛起带来了机会,却也让他上了李治和武则天的黑名单。当时主政西域事务的正是裴行俭的老师苏定方,所以这次贬谪并没有给裴行俭带来任何坏处,反而让他一身所学有了用武之地。有了这样的背景撑腰,苏定方很快做到了安西都护府大都护的高位,成为西域举足轻重的人物。可苏定方去世后,裴行俭便迅速被调离西域,回到长安当文臣。这样一来西域弱化给吐蕃带来了机会。于是吐蕃就趁着这个机会出兵西域,和西域部族联合攻打安西四镇,于是就出现了李治从高句丽调薛仁贵出兵西域攻打吐蕃的事情。

李治选用薛仁贵带兵就是因为薛仁贵是破落世家出身,祖上虽然阔过,到他的时候已经是寒门。薛仁贵与其它的门阀世家没有太多的交集,政治上可以信任,军事能力也比较突出,这些方面是李世民都比较认可的。而裴行俭本身就是门阀子弟出身,又是反对武则天当皇后的先锋,早就是黑名单的选手。而当时李治患有风眩症,无法处理政务时都是以武则天代劳的,所以裴行俭不可能成为出兵西域统帅的首选名单。尤其是出了武则天诛杀上官仪一家的事情后,为了稳定朝局,李治就更不可能让世家子弟掌握兵权了。

因此李治派了薛仁贵当出兵西域的统帅,而把裴行俭放到了吏部侍郎的位置上。正当薛仁贵和吐蕃军队打得热火朝天时,裴行俭只能在长安城搞科举。虽然裴行俭在科举方面也是成就斐然,他定下的“身、颜、书、判”的规矩,和各种国家选才授官的制度也成为后世沿用的标准。可这对于唐朝来说是极大的不幸,也成为大非川之败的重要原因所在。因为政治斗争的原因,李治和武则天将可以平推吐蕃的名将放在长安当太平官,这就是典型的利令智昏。而这种昏聩的操作,也让唐朝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