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女主角,金陵十二钗正册双首之一,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林黛玉因为一首《桃花行》诗,重建了大观园诗社改名为桃花社。不过桃花社的主题却是做了一曲《柳絮词》。从《桃花行》到《柳絮词》,别离是这一次诗社的主题。
《桃花行》原文很长,十七行,三十四句。“行”是古体诗的一种,歌行一体,与乐府相近,它的音节格律比较自由,采用五、七杂言古体,形式富于变化。
歌、行、引亦或称曲,吟,谣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源于汉魏乐府曲名之一,后来成为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比方《短歌行》《琵琶行》《长干行》。
《桃花行》是林黛玉创作的著名诗篇,以桃花喻人抒情,将林黛玉心中婉转、缠绵、凄苦的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不过,《桃花行》诗不能简单将之看作一种“行”体抒情诗。她除了体裁是“行”之外,本身也有字面意思,抒发“别离远行”之意。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大量采用伏笔预设情节,很多虚实结合的设计隐藏着重要情节,需要理解字面背后的意思。比方潇湘馆、蘅芜苑,潇湘妃子,贾史王薛等。
但也有很多设定就是字面意思,只需要字面简单考虑,而不需要过度探求背后深意。比方紫薇舍人薛公,就不是什么中书舍人,而是皇帝登基前的潜邸家仆出身。比方[悲愁喜乐]酒令,冯紫英的顺序是[喜乐悲愁],就是史湘云的[乐中悲]曲子对照。《桃花行》诗,同样除了是“行”体诗歌,还有桃花即将远离之意。
《桃花行》写于三月暮春,桃花将尽之时。林黛玉以花喻人,写出桃花将别与人缠绵不舍之意。花与人相映到花与人交融,寓情于景,借花自喻薄命,慨叹即将远离之意。《桃花行》预示林黛玉即将离开贾府而去。
第十八回,贾元春修改“蓼汀花溆”,“蓼汀”出自唐代诗人罗业的《雁》诗,说得是大雁停留繁育的沙洲。“雁”就是林黛玉代指,她的丫头叫雪雁,她有《折足雁》酒令……贾元春去掉“蓼汀”,是贾家不再是林黛玉的容身之处,林黛玉因为贾元春的原因像“折足雁”一样离开远走天涯。她在《葬花吟》也说“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桃花行》在桃花凋谢之时,唱出林黛玉即将远行的结果。而“桃花”是袭人的花签。
群芳夜宴掣花签,袭人得“桃花签”,预示她与贾宝玉有缘无分,最终嫁给蒋玉菡。袭人与林黛玉同是二月十二日生日,“袭为钗副”的说法并不准确。袭人前半生类似薛宝钗,后半生则类似林黛玉。她与晴雯不同,更像秦可卿“兼美”宝钗和黛玉。
桃花签的袭人外嫁他人,《桃花行》对照桃花签,说的是“外嫁”他人故事。林黛玉的结局,从芙蓉花签“莫怨东风当自嗟”看,效仿昭君出塞,离开贾家远嫁异国而去,客死异乡。《桃花行》既是寓意她远行,也是寓意她不久人世。这是一。
二,潇湘妃子,本是娥皇女英二女同嫁一夫故事,是贾探春取给林黛玉的名号。
林黛玉重建桃花社,众人都作《柳絮词》,贾探春与贾宝玉合作一首,林黛玉读作一首都是别离词。预示远离。
三,《柳絮词》之后,众人放风筝,同样是别离之意。贾探春的凤凰风筝,缠住另一个凤凰风筝,被一个双喜字风筝裹挟而去,是二女同嫁的意思。
林黛玉芙蓉花签指出她将效仿昭君出塞,远嫁异国为妃,贾探春也有远嫁异国为王妃的判词。结合《桃花行》,证明林黛玉不久就要远离贾府,踏上不归之路。
四,七十回结束,马上就是贾母生日描写,南安太妃要看姑娘,很多人以为只看中了贾探春,殊不知还有林黛玉。不知道贾母当时将林黛玉也叫出来一起,有没有知道最后结果?
有意思的是《柳絮词》是史湘云最先作出。史湘云往往是贾母的“代言人”。湘云的柳絮词引出探春和黛玉的离情别意。与贾母生日南安太妃老姑娘,相中探春、黛玉类似。宝钗、宝琴的“柳絮词”就没有别离之意,与《桃花行》不类。
从《桃花行》到柳絮词,放风筝再到贾母生日南安太妃见姑娘……一系列线索,都指向林黛玉终将远离贾府和贾宝玉。贾宝玉也终将像石呆·子“失扇子(失散)”一样失去“湘妃(潇湘妃子)、麋鹿(贾探春)”。
林黛玉绝不可能委身他人。外嫁后很快死去,反而成全了贾探春“日边红杏倚云栽”。林黛玉的《桃花行》,其实是一场相隔万里,阴阳两世的悲剧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