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了解:古代皇帝和工匠的读者,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古代建造帝陵的工匠:皇帝下葬墓门反锁后,怎么从里面出来的呢?
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中华文化传承5000年,不管是高高在上的帝王,还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平民百姓,都了解这个道理。但是古代皇帝对于长生的野望一直存在,即使明了解不可能,也要以其他的方式把自己延续下去,所以就想着建造极为庞大的陵寝,认为等自己百年之后可以继续享受帝王生活。
而古代帝王的陵寝都是在生前就开始建造,大部分帝王陵寝在死后多年才建好,因此皇帝在下葬之后,依然有大量的工匠在继续建造,但是墓门早已反锁,陵寝里的工匠怎么从墓里出来?
古代王朝的陵寝制度
对于平民百姓,死后直接选块地方下葬就好,但是古代皇帝可不允许这样,在他们一代一代的要求下,中国古代的王朝逐渐形成一个严格的陵寝制度,既然是制度,肯定不会轻松简单,而是极为复杂繁重的事情,先来简单了解一下陵寝制度的发展历程。
最先开始讲究陵寝建造是商周时期,这个时期的君王陵寝比较简单些,实行“子随父葬,祖辈衍继”的埋葬制度,根据王室家族血缘关系,集中性建造一个墓区,然后王室所有成员去世后直接葬于此地即可,日常会安排专人守护,禁止他人入内。
秦朝建立之后,秦始皇让古代陵寝制度实现重大变化,秦始皇个人的陵寝就是以都城宫殿的规划进行建造,规模极为宏大;而且在陵区的附近设置城池,并以陵号来命名。
与此同时,秦朝延续了先秦以前的做法,还未去世的时候,秦始皇就为自己建立了宗庙,接着又在陵园旁建立寝宫,用来摆设衣冠用具,以便后代可就近日常祭拜他。
汉朝在秦代陵寝制度的基础上有所变化,首先是陵园里只建设一座城,陵园的中央则是陵墓,方向坐西朝东,还有建造陪葬墓区(陪葬的都是王公大臣),位于陵墓前方。
其次是刚开始皇帝和皇后在同一个陵园实行异穴合葬,后来是各建一座陵园,而且继承了秦朝在陵墓旁建立庙宇的做法;
同时陵墓的挖掘方式也是多样化,主要方式是掘地起坟和凿山为陵;陵墓的内部结构从最初的几间墓室的构造,逐渐变为以现实生活的宫殿为蓝图在陵墓里建造宫殿格局。
第四,唐代时期的掘墓方式主要是凿山为陵,追求陵墓的气势恢宏,在陵区的地面上都会建造很多殿宇楼阁,而且也是建造功臣陪葬和皇亲从葬的墓区;陵园方向改为坐北朝南,呈正方形,陵寝分为上宫和下宫,和前朝不同,皇后和妃子都附葬帝陵不单独建造陵寝。
第五,宋代时期的陵寝制度主要是效仿唐代的制度,跟前朝相较,最大不同是在皇帝死后才建造陵寝,而且工程必须在7个月内完成,所以宋代的陵寝规模较小。
第六,明代太祖朱元璋对陵寝制度再次作出新的改变,先是恢复生前建造陵寝的规矩,再是把陵墓形制改为圆形,原因是南方多雨,便于雨水下流不浸润墓穴,取消陵寝地下宫,扩建陵寝的上宫。
并且设立严厉的法律条例保护陵寝,同时专门设立一支大军守护在陵区。明代的陵寝制度基本上是中国古代陵寝制度的定型,之后的清代虽有所变化,但总体是以明代时期为主。
为何大部分皇帝都是生前建造陵寝
1,帝王心性
何谓帝王心性?即古代的人们当走向一个国家的权力之巅时,就会产生一种错觉,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同时也认为自己应该长生不死。
因此做事情是随心所欲,而且不允许他人反对,同时还喜欢怀疑麾下大臣,其实就是不会相信任何人,所以造就一个孤家寡人的习性。
对于修建陵寝这件事情,是帝王作为给自己的一件死后大礼包,是仅次于皇位的重大事情,他不相信其他人会做得好,即使是自己的至亲后代,因此不愿意假他人之手,只想自己把这个事情完成,这样才会让他心安。
2,生老病死无法预知
虽然号称万岁,实际上古代帝王都明白自己不可能万寿无疆,甚至都明白自己连百岁都不可能,而且按照中国古代的平均寿命,更是让皇帝们不忍直视。
同时古代医疗技术水平有限,很多病症完全不知如何下手治疗,很多死后只能等死,当皇帝不了解自己何时会死亡。
所以更要抓紧时间修建自己的陵寝,趁着自己精力充沛有时间,可以为自己的陵寝建造出谋划策,万一突然死亡,恐怕就由不得帝王自己。
3,迷信所致
中国古代的人们对于鬼神之说极为迷信,包括诸多帝王也不例外,更何况还是深关自己死后的事情,因为帝王们希望把自己活着的荣华富贵带到阴曹地府去享受,所以建造得陵寝无比豪华。
既然是建造豪华的陵寝,肯定不是一日之功,所以选择在自己身前建造陵寝,这样有足够的时间去修建好。
这也是为什么诸多帝王的陵寝在死后好几年才完成,就是因为古代帝王的欲望是无穷的,对于自己陵寝的要求也是不可思议的。
4,庇荫后世
古代帝王都希望自己的朝代永恒存在,世世代代都是自己的子孙当皇帝,因此想要给自己找一块风水宝地,这样生前和死后都能护佑王朝和自己的子孙。
而所谓的风水宝地,肯定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找到的,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进行勘察,因此在自己生前行动是最好的,毕竟找风水宝地和建造陵寝都是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的。
工匠如何逃出生天
在中国古代,为帝王修建陵寝是一件最危险的事情之一,因为丢掉生命是常态。
首先,当皇帝颁布诏令,说自己要修建陵寝,那么有这项工艺的人祖上肯定有警示,加上工匠们都是聪明人,因此非常清楚给皇帝建陵墓的后果,但是因为帝王一怒恐怕会死无葬身之地,所以只能领命去工作。
其次,既然是给帝王修陵寝,就会极为严格的标准,也许在建造过程中会因为小小的瑕疵而丢掉性命。
其三,这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即皇帝不希望自己建造陵寝的秘密被他人了解,否则日后定遭盗贼入侵。面对几乎九死一生的局面,这些工匠们如何抉择?如何逃出生天?
中国封建王朝几千年,经历几百位帝王,再加上皇后和妃子以及名臣将相的陵寝,恐怕积累的经验不知凡几,因此有理由相信工匠们为了自己的生路找到一条解决之道。
所以工匠们在建造时,都会留有心眼,而且能被召唤来建造皇帝陵寝的工匠,肯定都是各个方面的能工巧匠。
而且他们在给自己留活路之时,还会考虑好这条路只能使用一次,即出去之后,既不会毁坏帝陵,又能逃出生天,还不会留下痕迹和漏洞,以防盗墓者。这是他们作为工匠的一颗匠心,也是在降低自己的生命危险。
根据孙殿英在盗取慈禧太后陵墓的发现,以及现代考古学家的研究,工匠们是通过严密的设计,制作了一把“拐钉钥匙”,这样即使在帝陵被正式关闭之后,依然能从容地走出陵墓。
这个所谓“拐钉钥匙”的原理,是在陵寝地宫的石门在封闭之后,采用当时百姓家里“木栓顶门”的原理,即用一根长长的似石柱的方形石头,从里边把石门顶住,这样的做法是为了阻止可以从外面想办法推门而入的可能性;
如此操作在陵寝的石门关闭之后,会留下一条缝隙,工匠们就会根据这个缝隙的大小制作出一把特殊的钥匙-“拐钉钥匙”。
这把钥匙就可以把顶门的石柱给推开,还能从外面慢慢地把顶门石柱给放倒,如此一来就可以做到里面不留人,一样把石门重新关上的结果。
综上所述,其实很多事情重复操作就能发现它的妙处,例如卖油翁的故事,例如百步穿杨的故事等等,都是因为熟能生巧,而古时候为帝王修建陵寝的工匠们虽然没有天天修造皇陵的经验,但是有着代代相传的技术。
这个代代相传的技术对于工匠来说是可以通过实操来落地的,这就是中国老祖宗的智慧,正如古语云: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特别是人们在面对死亡时,所迸发的潜力也是无限的,当祖祖辈辈的结晶加上人类的智慧和潜力,不成功都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