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司马昭为何对诸葛诞反叛那么重视,要出动二十万人马,亲自讨伐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在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诛杀曹爽兄弟,夺取了曹魏的政权。在此之后,司马懿就开始为自己家族篡夺曹魏江山做准备。由此,司马氏遭到了曹魏支持者的反抗。其中最激烈的反抗来自淮南,先后发生了王凌、毌丘俭和诸葛诞三次叛乱,史称“淮南三叛”。尤其在诸葛诞叛乱时,司马昭亲自率领二十多万人马征讨。为何司马昭这么重视诸葛诞的叛乱呢?
一、淮南三叛。
司马懿在通过高平陵之变夺取曹魏政权后,就开始诛杀异己,为司马氏篡魏做准备。他借着诛杀曹爽一党的机会,杀死了上万曹氏的拥护者,牢牢把控住了曹魏朝廷。但是,在曹魏各地,依然还有很多拥护曹魏的实权派存在,他们成为司马氏清除的目标。
曹魏最有战斗力的地方军队,当属关陇军团和淮南军团。关陇军团的司马懿经营多年的军队,自然对司马氏忠心耿耿。他们的统帅夏侯玄被司马懿征召回朝,夏侯霸则被迫叛逃蜀汉,暂时逃得一命。这样,拥护曹魏的重兵集团就只剩下了淮南的军队。也正是这支军队,为了曹魏政权战斗到了最后一刻。
在司马懿还活着的时候,就发生了王凌事件。驻扎在淮南寿春的王凌企图借口东吴发动进攻,准备发兵讨伐司马懿。可是由于机密泄露,司马懿马上采取了先发制人的办法。他率领军队直逼王凌的老巢,王凌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被迫投降,旋即在押送回京的路上自杀。司马懿对参与的人进行了残酷的镇压,所有人都被夷三族。
随后,淮南又发生了毌丘俭叛乱。当时司马师为诛杀异己,将夏侯玄与李丰诛杀。毌丘俭与夏侯玄、李丰交好,闻讯后心中感到不安。他的部下文钦与曹爽交好,也受到司马师的压制。因此两人一拍即合,他们矫太后诏,在寿春起兵讨伐司马师。
司马师亲自领兵平定了这场叛乱。他采取包抄合计的战术,派诸葛诞率军包抄攻占寿春,自己则在正面击溃文钦主力。毌丘俭的全军溃散后弃城逃走,中途被杀,文钦等人投奔了东吴。司马师因为诸葛诞的功劳,让他继续镇守寿春。不久之后司马师病死,曹魏的大权由司马昭接管。
诸葛诞在接管淮南后,再次陷入了前任的困境。因为他也是与夏侯玄、邓扬等友善,如今夏侯玄已死,王凌、毌丘俭也都被诛灭,这让诸葛诞十分不安。于是诸葛诞为了自保,开始在淮南打造独立王国。他养数千死士,并且以防御东吴为名,要求征集十万人马,增修堡垒。这一切自然引起了刚执政的司马昭的注意。
司马昭为了试探诸葛诞,派贾充去慰劳他。贾充在和诸葛诞谈论时事的时候,说洛阳的人士都认为司马氏应该禅代曹魏。此言遭到了诸葛诞的严词拒绝。因此贾充在回到洛阳后,就劝司马昭召回诸葛诞,如果诸葛诞胆敢反抗就立即镇压他。
果然,诸葛诞在接到回朝的诏书后,就起兵杀死扬州刺史乐綝造反。他征集了十几万屯田官兵,四五万扬州兵,积聚了一年的粮草,守卫寿春。诸葛诞还向东吴称臣,得到了东吴的支援。东吴派文钦、全怿等率领三万吴军进入寿春帮助防守,并派朱异率军三万为寿春的外援。
司马昭在得知诸葛诞叛变后,率领二十六万人马讨伐寿春。他先派兵筑造壁垒,包围寿春。然后击溃东吴的外援,使得寿春成为一座孤城。在接下来长达八个多月的围困中,诸葛诞粮草耗尽,外无援军,内部又多次发生内乱,最终被司马昭攻下寿春。诸葛诞在最后关头率领一部分人突围逃走,最终被杀。
二、司马昭为何如此重视诸葛诞。
司马昭作为司马氏最高的执政者,在刚刚接管了曹魏政权后,就迫不及待地发动了对诸葛诞的讨伐。在这场战役中,司马昭投入了手中最大的兵力,并且亲自率军出征。这一切都表明了司马昭对诸葛诞叛乱的重视。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司马昭如此重视诸葛诞呢?
首先,是诸葛诞对曹魏政局的影响力。诸葛诞与诸葛亮一样,都是诸葛丰的后裔,他们是堂兄弟的关系。作为琅邪望族,诸葛氏在曹魏政权也同样拥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在当时,世家大族的势力无处不在。即便是诸葛亮与司马懿互为敌国,也不影响他们之间通信联系,探讨天下大事。
诸葛诞号称诸葛家“龙虎狗”中的狗,在曹魏兢兢业业,也立下了汗马之劳。他和曹魏宗族的关系十分友善,尤其与夏侯玄、邓扬等人交好。虽然司马氏对曹魏的支持者进行了多次清洗,依然不可能对他们斩尽杀绝。因此,诸葛诞的举动对曹魏政局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其次,诸葛诞的叛乱,是曹魏支持者最后的希望。在当时,洛阳曹魏中枢的人士中,已经被司马氏清洗了多次。正如贾充所言,剩下的人中,没有人胆敢对司马昭禅代曹魏表达反对意见。因此,整个曹魏天下,唯有诸葛诞还敢公开支持曹魏政权。
在前两次淮南之叛中的幸存者,还有那些对司马氏不满的人们,都汇集到诸葛诞的麾下,为曹魏政权的延续而奋斗。这样,如果消灭了诸葛诞,就会让那些曹魏的支持者失去幻想。司马昭彻底掌握曹魏政权,为下一步禅代曹魏奠定基础。
第三,诸葛诞的叛乱,是对司马昭最严峻的考验。在毌丘俭叛乱的时候,发布的檄文里提出要求,那就是让司马师退位,让司马昭接替。从大家的观点来看,认为司马昭的能力要低于司马师,容易受大家的控制。因此,在司马师刚刚去世,诸葛诞就发动叛乱,实际上是对司马昭的军事能力进行的一场考核。
如果司马昭不能经受住这场考验,那么司马氏的事业将毁于一旦。诸葛诞并非无能之辈,他拥有一批死士效忠于他。并且在寿春,他做好了防御的准备,征集了大批军队,积聚了大批粮草。如果再加上东吴的援军,诸葛诞的军队达到了二十多万。
因此,对于诸葛诞的叛乱,司马昭不敢掉以轻心。他调集了最大的兵力,将二十六万军队投入了战场。正是由于司马昭拥有的这一批优势军队,他才能够外阻东吴援军,内围寿春坚城,最终一举平定了诸葛诞的叛乱。
三、诸葛诞失败的原因。
诸葛诞的这场叛乱,组织周密,预有准备。诸葛诞拥有寿春坚城,由于大批的军队、粮草。外部还有东吴的援军,为何却经过了长达八个月的战争,也没有能够打退司马昭,反而被司马昭消灭呢?
首先,诸葛诞能力低下。诸葛诞这个人被称为诸葛家族的狗,主要是称道他做事勤勉,而并非是夸赞他的能力。从他在整个叛乱中的表现,可以用志大才疏来形容他。他虽然为了叛乱做了一定的准备,不过我们从叛乱的过程,可以看到他的准备远远不足。
诸葛诞在接受贾充的试探时,他完全可以虚与委蛇,来为自己争取准备时间。可是他却虚张声势,引起了贾充和司马昭的注意,决定征召他入朝。在诸葛诞发动叛乱的时候,跟东吴的联系根本没有达成。这致使东吴的援军险些没能入城,后续的援军则被司马昭击溃,再也无法救援寿春。
在整个战役过程中,诸葛诞不但无法击退敌军,连维持内部团结都做不到。这使得他的部下接连发生叛逃,最后当司马昭来到城下的时候,连持弓的人都不再放箭,完全失去了斗志。这一切都表明,诸葛诞不是一位优秀的统帅。
其次,是诸葛诞采取的战略战术失误。诸葛诞在这个战役中,采取是防守反击的战略。如果按照按照诸葛诞的战略,他应该采取的战术应该是用防御战术,和敌军进入相持状态。依靠顽强的防御,消磨对方的战斗力。当形势进入对自己有利的状态,发起对敌军的决战,一举击溃敌军。
可是在整个战役期间,我们只看到诸葛诞的消极防御,却根本没有看到他的有效反击。在战役一开始,诸葛诞就没有利用内线作战的优势,对司马昭的军队进行反击。这样既能够延缓司马昭的进展,为自己增加准备时间。也可以策应东吴的援军,给他们创造有利的条件。
诸葛诞只是消极地将全部军队撤入寿春防御,连外围的要点都没有防御。他眼睁睁看着对方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构筑攻势,将自己包围得水泄不通,甚至连骚扰对方一下都懒得去做。诸葛诞认为一旦雨季到来,司马昭的营垒就会被洪水破坏,自己可以不战而胜。可是这一年淮南干旱,诸葛诞是希望落了空。把希望寄托在天气上,这是诸葛诞战术失误的一方面。
结果,司马昭在击退东吴援军后,诸葛诞还是不改变战略,寻机与司马昭决战。这使得寿春这座孤城,在司马昭的围困下,实力越来越弱。直到最后面临弹尽粮绝的时候,诸葛诞才出兵攻击围困自己的敌军营垒,可是这时已经为时已晚了。正是由于诸葛诞战略与战术的失误,才使得寿春最终被司马昭攻下。
结语:
诸葛诞的叛乱是“淮南三叛”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在这场叛乱中,诸葛诞征集了近二十万人马,积聚了一年的粮草,固守寿春。他还向东吴称臣,使得东吴也派出了六万人马前来增援。由于诸葛诞这次叛乱规模巨大,严重影响了曹魏的基础,司马昭才亲自出征镇压。
这是因为司马昭刚刚接管曹魏的政权,他对于这场考验责无旁贷。诸葛诞是曹魏的最后一批支持者,如果消灭了他,司马昭就清除了禅代道路上最后的绊脚石。而且淮南地区是国家边防重地,是进取东吴的基地,必须与东吴寸土必争。
在这种情况下,司马昭必须出动最大的兵力进行争夺。在司马昭刚刚执政之时,这么大的一支军队,只有司马昭亲自指挥才能够放心。因此,司马昭才会动员二十六万军队,亲自指挥出征。司马昭在这场战役中,抓住了诸葛诞的缺点,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顺利平定了叛乱,为晋朝代魏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