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读完此话,大家有没有想过,八十而什么?九十而什么?百岁而什么?为什么到了七十就没有下文了呢?
别告诉我说,古代没有人能活到百岁。
我倒觉得这是孔子对他一生的总结,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卒于公元前479年4月11日,享年72岁!也许这也是到了“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没有下文的原因。
我们不妨用第一口吻的形式翻一下孔子的话,有一天孔子回想了自己的一生,感叹说:
我十五岁的时候一心求学,十五年后我著书立说,然后游历各国,增长见闻,丰富自己,四十岁时候,我对自己的人生没有什么疑惑,五十岁的时候,我用另一个我来看我自己,我发现这也许就是我的天命吧,从我著书立说的三四十年间,总是有人问我一些问题,有的质疑我的学说,我都像舌战群雄一样,一一解答,甚至辩论,六十岁的时候我不再这么激昂了,我更习惯了听大家说,不管说的是好的还是坏的,七十岁的时候,我想留一些时间给我自己,只要不违背社会规矩法制,我想遵从我的心,我的心让我干嘛,我就干点啥!
大家觉得这样说是不是更合乎情理呢?
知天命,孔子只是表达了他在七十岁的时候,用七十岁的心态看他五十岁的状态,这个状态我们普通人多多少少也会有所感悟,五十岁是人生的转折点,很多人在那个时候都有一种灵魂出窍的感觉,就是另外一个你开始审视这一个你,你会问自己很多问题,比如,我这一生怎么样,我还能怎么样,我将来怎么样。。。
孔子并没有表达“天命不可违”的意思,天命不可违,也不是孔子说的,也没有表达要顺应天命的意思。这些都是后者根据自身经历加上的!
如果说,孔子所说的知天命是上天让他著书立说,教化众人,那么他为什么六十而耳顺呢?他应该听了就得说教,对错误的要指正啊!如果孔子对别人的好的坏的都耳顺,又怎么能完成上天赋予的天命呢?这不是矛盾吗?
所以我更倾向于,去除我们的认知,就简单的理解为孔子对一生的总结!
再说下“七十而从心所欲”,如果翻译为,七十岁的时候,想干嘛就干嘛,那请问孔子三十岁、四十岁的时候不是一直这样干的吗,就像著书立说,教化众人,他也一直在做!没必要在七十岁的时候,再特别强调这个事儿吧!
所以,有时候我觉得我们想多了,加入了一些自己的不成熟的意思进去,反而误导后人!
当然我也是猜测哈,拙见拙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