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临死前说的一句话成了千古之谜,如何破解呢?

《红楼梦》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写道:

“探春过来,摸了摸黛玉的手,已经凉了,连目光也都散了。”

“刚擦着,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紫鹃等急忙扶住,那汗愈出,身子便渐渐的冷了。”“只见黛玉两眼一翻,呜呼!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当时黛玉气绝,正是宝玉娶宝钗的这个时辰。”

黛玉临死前的最后一句遗言“宝玉、宝玉,你好……”人们是百思不得其解,不知道林黛玉到底想说什么。林黛玉的遗言 成了千古之谜,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宝玉,宝玉,你好……”的解读,没有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都是可以的。

《红楼梦》自问世以来,读者和研究者对“宝玉、宝玉,你好……”的解读,主要有以下几种:

“宝玉,你好狠!”

“宝玉,你好狠!”林黛玉死的时候正是贾宝玉和薛宝钗举行婚礼的时候,这个事实是林黛玉无法接受的。林黛玉和贾宝玉从小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并且两人志趣相投,彼此之间早已有了深厚的感情。两人虽无山盟海誓,但已心知肚明,情有所归。在贾府里,林黛玉最信任、最爱的人就是贾宝玉,她对贾宝玉是有期待的。她把对人生中所有美好的期待,全投注在宝玉一个人身上了。贾宝玉也让她相信过,相信俩人的关系是谁也拆不散的。如今散了,不怪宝玉还能怪谁呢?说黛玉怨恨宝玉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林黛玉不清楚贾宝玉和薛宝钗结婚的其中原委。她有怨恨,恨他的薄情,恨他的寡义,恨他的背叛。不过,说林黛玉“怨恨”贾宝玉又似乎说不过去。林黛玉和贾宝玉互为知己,彼此是很了解的,她应该清楚宝玉不是那样的人,贾宝玉和林黛玉结婚应该另有隐情。贾宝玉会对林黛玉狠心吗?恐怕林黛玉自己也不会相信。用“狠”这个字解读既有合理性又有非合理性。

“宝玉,你好苦!”

林黛玉懂贾宝玉。贾宝玉是他出身的家庭和他所处的那个社会的叛逆者。在这个方面,林黛玉和他志同道合,是铁杆知己。贾宝玉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活动。他憎恶和蔑视世俗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他说过“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与此相连,他憎恶自己出身的家庭,爱慕和亲近那些与他品性相近、气味相投的出身寒素和地位微贱的人物。这实质上就是对于自己出身的贵族阶级的否定。同时,他对封建士子的最高理想功名利禄、封妻荫子,十分厌恶,全然否定。他只企求过随心所欲、听其自然,亦即在大观园女儿国中斗草簪花、低吟悄唱、自由自在的生活。贾宝玉受时代的局限,找不到现实生活的出路,他要摆脱贵族社会桎梏,而又不能不依附贵族阶级,他是痛苦的。再者,林黛玉死了之后,贾宝玉没有一个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更孤独,更痛苦。林黛玉应该看到了这一些,在生死弥留之际,这时的大彻大悟让她对还在红尘中挣扎的宝玉充满了同情。“宝玉,你好苦!”应该在情理之中。

“宝玉,你好自为之”

解读为“宝玉,你好自为之”也是可以的。贾宝玉生活在一个封建大家庭里,这个家庭信守孔孟之道,决不容忍违反孔孟之道的言论和行为发生。而贾宝玉刚刚相反,他蔑视孔孟之道,不愿意受任何清规戒律的约束,往往有叛逆之举,为此还经常遭受父亲的毒打。林黛玉死前说“宝玉,你好自为之”,可理解为她对宝玉的规劝和安慰,就好像在说:“宝玉,我就要走了,回到警幻境去了。‘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离开这污浊的世界我很快乐,可是你还留在这里,我很担心,我走后你就强迫自己忍受吧!你一切顺其自然,好自为之。”

“宝玉,你好好活吧”

林黛玉和贾宝玉是知己,她快乐着贾宝玉的快乐,幸福着贾宝玉的幸福,即使死之将至,她也希望贾宝玉好好活着。也许黛玉在临死前想到了人生的不易,懂得了生命的宝贵,也回忆起她与宝玉之间的种种往事,她欲哭无泪,欲罢不能。她留恋宝玉,可怜“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她怀念世间,可恨“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她希望贾宝玉好好地活在世上,好好地留在人间,无怨无恨,无忧无虑,快乐,幸福。如果理解为“宝玉,你好好活吧”,可视为林黛玉死前,对她最爱的人的祝福。完成了这个祝福,她可以心安理得地走了,再也没有牵挂和遗憾了。

除了以上四种解读,还可以有其他的解读。

文学作品不同于党政机关公文,党政机关公文要求表达清楚明白,不容许语言含蓄,更不容许有潜台词。文学作品则不同,写人写事可以用多种手法,恰当地运用含蓄,让人物语言内涵丰富,耐人寻味,能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宝玉,宝玉,你好……”有丰富的潜台词,为众多读者和文学评论家所推崇,妙不可言。如前所述,对“宝玉,宝玉,你好……”的解读没有标准答案,只要说得有理,说得过去就行。

“宝玉,宝玉,你好……”潜台词丰富,是小说用语的经典。这一经典用语,更增添了《红楼梦》的神秘与魅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