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清平乐》让不少人头次听到将皇帝称为“官家”的说法。
想必大家也还记得,在前段时间热播的《长安十二时辰》中皇上被称为“圣人”,历代的皇帝竟有如此多五花八门的称呼,它们又是怎么来的呢?
一、宋朝皇帝为何叫“官家”
“官家”这一称谓民间早已有之,最初多是用来指代官府和朝廷,而以“官家”来称呼皇帝却也并非自宋朝才开始的。
正史上首次出现以“官家”代称皇帝的记载见于《晋书》的《石季龙载纪》:“官家难称,吾欲行冒顿之事,卿从我乎?”这里的“官家”指的便是后赵武帝石虎,但那时还不成为对帝王的主流常见称谓。
而有宋一朝,上到官卿嫔妃,下至庶民百姓都喜爱称皇帝为“官家”。这“官家”一词听起来似乎少了些威严庄重,倒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店家”、“酒家”之类的称呼,那么宋朝的帝王们为何会欣然接受这一称呼呢?
其实在五代时,就有不少皇帝接受了“官家”这一称谓,而当年太祖赵匡胤从后周皇帝手上接过了政权,事实上也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五代时期的一些传统,就比如“官家”这一称谓。
但作为皇帝专属的称呼自然要有一套别具一格的说法,故而此“官家”其实非彼“官家”。
宋真宗时的侍读李仲容好饮酒,且酒量颇大,在皇帝近臣中未逢对手。以至于宋真宗每次遇到饮酒不敌之时,必定要召李公来挡酒。久而久之,真宗对李仲容的酒量颇为好奇。
一天晚上,真宗召来李仲容,命人拿出一个巨型酒杯斟满烈酒,想看看李公酒量究竟何如。李公当晚被灌得酩酊大醉,只得起身“告官家撤巨器”,而真宗则趁机问他“何故谓天子为官家”。
李仲容回答说,臣记得蒋济在《万机论》中说,“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兼三五之德,故曰官家”,真宗听后十分高兴。
后来胡三省在注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时也说到:“西汉谓天子为县官,东汉谓天子为国家,故兼而称之。或曰: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故兼称之。”
二、自古帝王称谓多
自古帝王的称谓究竟有多少?没人能说得清。
但细数历来文献记载,像是“朕”、“寡人”、“陛下”、“国主”此类常见称谓就可达70多个。帝王的称谓虽多到数不清,但尚可大致为其分个类。
皇帝的称谓主要有口头称谓与书面称谓两种,而口头上又可分为自称和臣民称。
先说说自称。我们在影视剧中听到的皇帝自称通常是“朕”、“寡人”、“孤”等等。
《尔雅·古释》中说,“朕,身也”,最早的时候无论贵贱都可自称为“朕”,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朕”才固定为皇帝一人的专有称呼。
“寡人”最早是诸侯和国君的自称,嬴政在建立秦朝前首先是秦国的国君,在自称“朕”之前,他其实是先自称了多年的“寡人”。于是乎,在统一天下后,“寡人”也就成了皇帝的专属称谓。
还有我们熟知的“孤”,原来也并非帝王专属,大约在汉以后才成为皇帝的自称。
诸如“朕”、“寡人”、“孤”这类称谓,原先都只是泛称,后来才成为帝王的专属称谓。
而真正由始至终的帝王专称则是《礼记》中记载的“予一人”。不知是这一称呼太过正式,亦或是皇帝认为它字数太多说起来不方便,这一“根正苗红”的帝王专称相反在实际中却很少出现。
古代的臣民多称帝王为“陛下”、“皇上”、“万岁”等等。
“陛”是宫殿的台阶,最早可不是人人都有资格称皇帝“陛下”的。因为“陛下”的本意是皇帝为防不测而设在丹陛之下的近臣,所以起先只有近臣才有资格称皇帝为“陛下”,但后来这一称谓慢慢成为臣子对皇帝的普遍尊称。
每个朝代臣民对帝王的称谓不尽相同,如夏称“后”,商称“王”,周称“天子”,春秋有“君”、“主”等等。甚至臣称与民称也都不同,这些都反映了不同朝代的特点与气象。
诗、书、文中所见帝王的称谓也非常多。像是“天子”、“上”、“圣人”、“大家”、“官家”、“县官”、“大行”、“乘舆”等等,这些书面语称谓与口头语称谓有时也是通用的,并非界限分明。
三、说说“九五之尊”
“九五之尊”是见之较早且霸气外露的一个称谓,与上述所提到的不同,“九五之尊”并不作为日常称呼,而是对所有帝王的一个尊称。
古时皇帝被称为“九五之尊”,其典出《易》:“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后世唐代的经学家孔颖达为此解释说,“言九五,阳气盛至于天,故云‘飞龙在天’”。此自然之象,譬若圣人有龙之德,飞腾居天位,此德为天下万物所瞻仰,故天下利见此居王位之大人。
那么“九五”之数为何在古人眼中如此尊崇而特别呢?
“九”在古代是数之极,“九天”形容至高,“九华”形容至美,“九卿”形容数多。《易》中阳爻称为九,阴爻称为六,于是便有了“重阳节”与“身怀六甲”之说。
“五”在数中处中位,偏好中庸之道的古人也十分喜爱五这个数字。如古有“五行”,有“五礼”,有“五伦”。
《易》中有乾卦,为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但“九五”之后便是上九,可见九五之数是极数。因此“九五之尊”便是至尊之位。
各朝各代皇帝的不同称谓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不同王朝的文化和气象。
就拿宋朝来说,作为市民文化蓬勃发展的一个时代,有宋一代的文化更加平民化、多样化,在这样一种更“接地气”的文化氛围的浸染下,经济、文学、艺术等都走入民间,更加亲近大众。
民间商品经济更加繁荣多样,词曲也更关注个体的生活与感受,书画取材于市民生活的范围更广了,再加上科举的兴盛发展,众多平民士子进入朝堂,那么皇权自然也应邀脱下了一层威严肃穆的外衣,而更加亲近世俗大众了。
参考资料:《易》、《晋书》、《尔雅》、《礼记》、《中国皇帝称谓知多少》、《中国皇帝有哪几种称谓》、《略论“官家”称谓与中国皇权观念世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