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统曾进献上、中、下三计,但为何刘备只采用了中计?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益州之战时,庞统为刘备提出了上中下三计,刘备为何采取了中计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刘备和诸葛亮在三顾茅庐的时候,就制订了《隆中对》。在这个战略计划中,跨有荆益是第一步。因此,在拥有荆州作为立足点后,刘备就把目光放在了益州。庞统这时已经加入了刘备集团,在他的极力主张下,刘备下定了夺取益州的决心。在张松、法正、孟达等人做内应的情况下,应刘璋之邀进入益州,开始了夺取益州的行动。在夺取益州的过程中,庞统曾经为刘备进献了上、中、下三计。但是刘备只采用了中计,这是为什么呢?

一、庞统献计。

庞统作为刘备进取益州的主要谋划者,自然也成为了主要参与者。在刘备率军进军益州的时候,庞统也随同刘备一起进入益州。当时刘备是打着支援刘璋,讨伐张鲁的旗号进入益州的,得到了刘璋的欢迎和资助。在涪城双方进行了联欢,将士们互相交往,欢宴百余日之久。

在此期间,庞统就向刘备献计,趁此机会拿下刘璋。他认为如果采取这样的行动,就可以将益州不战收入囊中。但是刘备认为,自己刚刚来到益州,还没有树立威信。如果采取这样的行动,是不可以的。于是,在联欢后,刘璋增加刘备的兵卒,厚加资给,让他进击张鲁。

但是,刘备来到葭萌关后,在这里整整滞留了一年,也没有对汉中发动进攻。相反,刘备整日里忙着笼络益州的人心,树立自己的恩德。在刘备感到夺取益州的时机已经成熟后,便决定发起夺取益州的战争。对如何夺取益州,庞统向刘备进了上中下三计,供刘备进行选择。

庞统的上计是暗中选取精兵,昼夜兼程,径直袭击成都。刘璋这个人没有什么军事才能,又没有准备。如果刘备的大军到达,益州唾手可得。

庞统的中计是假借荆州有急,需要赶快回荆州救援。益州白水军主将杨怀、高沛是刘璋的名将,他们不愿意刘备驻扎在益州。听闻刘备回荆州,必定会轻骑前来送行。刘备可以趁他们来送行的机会,拘捕他们,夺取他们的军队,再向成都进军。

庞统的下计是刘备率军返回白帝城,和荆州取得联络,然后再徐缓的图谋进取益州。刘备在经过考虑后,决定采取庞统的中计。他声言要回荆州救援,趁杨怀、高沛前来送行擒杀了他们。在兼并了他们的军队后,发起了夺取益州的战争。在经过长达一年的战争后,刘备攻下成都,夺取了益州。

二、庞统的上计与下计的缺陷。

刘备不采纳庞统的上计和下计,是因为这两条计策本身,有着不可克服的缺陷。刘备在评价这两条计策的时候,说上计太急,下计太缓,因此否决了它们。

我们看庞统的上计,刘备之所以认为它太急,是因为这条计策太过于冒险。要实行这条计策,就要求刘备放弃已有的根据地,孤注一掷的强袭成都。如果能够顺利夺取成都,逼迫刘璋投降,这条计策便取得了成功。但是,如果刘备不能一举夺取成都,他屯兵于坚城之下,又没有后方的支持,就会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

尤其是益州民众对刘备的支持度,在当时还是一个谜。刘备在葭萌关驻扎了一年,广树恩德,收揽人心。可是益州终究是刘璋的根据地,他们父子在益州已经统治了二十余年。刘备在短短一年里的努力,只能初步扩大自己的影响,为他将来夺取益州打下基础。可这种影响是不能与刘璋相提并论。

如果刘备发动对益州的战争,他是否能够得到益州民众的支持,这是一个未知数。虽然张松、法正和孟达等人甘愿做刘备的内应,但是他们不能代表大多数益州的民众。事实上,连张松的哥哥都不支持张松,出卖了他。因此,轻兵远袭、不要后方,又难以得到民众的支持,刘备采取袭击成都的举动,就成为了地地道道的冒险。

庞统之所以把这条计策确定为上计,与他骨子里的冒险性格有关。在庞统的计策中,有很多这种冒险的成分。比如说刘备刚一入川,他就劝刘备擒拿刘璋,想要不劳而夺取益州。如果这个行动成功的话,也不一定能够夺取益州,更何况不一定能够成功。正是这种冒险的性格,才使得他成为三国时期少有的战死前线的重要谋士。

至于说庞统的下计,确确实实是一条下计。庞统让刘备退出益州,回到荆州与益州的交界处白帝城。在这里取得与荆州的联系,然后一步步向益州推进。这和后来夷陵之战后,东吴进攻益州的情形是一样的。在那个时候,东吴挟夷陵大捷之威,尚不能突破蜀军阻拦,进入益州腹地。在这个时候,刘备就能够突破阻拦了吗?

更何况刘备率领军队进入益州,在葭萌关驻扎一年,他为了收揽人心花费了无数心思。如果回师荆州,他的这一切努力都将付之东流。与其这样,刘备还不如当初就率领军队,直接攻打益州快捷。虽然这个下计能够百分之百地保证刘备和他部下的安全,但是会延长夺取益州的进程。所以刘备才认为庞统的下计太缓,没有加以采纳。

三、中策的正确性。

既然庞统的上计和下计都没有被刘备采纳,那么他的中计又有什么合理性,值得刘备采纳呢?刘备在采纳庞统的中计时说,庞统的中计不急不缓,又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庞统的上计和下计都有一个共同的缺陷,那就是放弃刘备在葭萌关驻扎一年的成果,放弃刘备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临时根据地。不管是刘备采取上计,轻兵远袭成都,还是撤退到白帝城,卷土重来。葭萌关的临时根据地是非放弃不可的。

我们知道,刘备驻扎在葭萌关,招揽人心,广树恩德,但是这种影响力是有局限性的。刘备这样做,就是想要让自己在袭取成都的时候,有后方依托,而这个后方被刘备放在了葭萌关。在刘备与荆州的联系没有打通之前,葭萌关的根据地对于刘备更加重要。可以说,如果轻易放弃葭萌关的根据地,对刘备是十分不利的。从这一方面来说,刘备不由自主地就倾向于庞统的中计。

而刘备采取庞统中计的更重要的原因,是这个计策既综合了庞统上下计中的优点,又避免了那两个计策的短处。在当时,高沛、杨怀两名刘璋的名将据守关头,实际上对刘备是一种监视的态势。如果刘备对成都有所动作,他们就会出兵威胁刘备的后方。无论刘备是否能够拿下成都,他的葭萌关临时后方是肯定要被高沛、杨怀消灭的。

因此,刘备要夺取益州,就必须先消灭高沛、杨怀这两个直接威胁自己后方的敌人。在消灭他们之后,再以葭萌关为后方,向成都稳步推进,这就避免了从白帝城方向推进的迟缓弊端。即便是战争的时间长一些,可也能够保证自己的安全,并且能够直接威胁成都。

事实证明,刘备采取庞统的中计是明智的。刘备在擒杀了高沛、杨怀后,留下霍峻防守葭萌关。在刘备向成都推进的时候,霍峻遭到了刘璋部下的围攻。正是霍峻在葭萌关的奋战,使得刘备安置在葭萌关的部下家属安然无恙,保证了刘备的军心不被动摇。我们可想而知,假如刘备按照上计行事,他没有安全的后方,如果不能一举夺取成都,可能会带来多么不利的影响。

而一举袭取成都的概率也是微乎其微的。刘备在稳定后方后,向成都发起进攻。可是出乎刘备意料的是,他遭到了刘璋的顽强抵抗。他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在荆州诸葛亮、张飞、赵云率领的援军帮助下,付出了庞统战死的代价,才占领成都,夺取了益州。

即便是刘璋对胜利失去信心,要投降刘备的时候,成都还有精兵三万,谷帛足支一年,吏民都愿意死战。我们可以想见,如果刘备对成都的袭击没能成功,他将难以短时间攻下成都。那样一来,没有后方依托的刘备,再陷入旷日持久的战争,又没有民众的支持,他和他的部下将陷入灭顶之灾。

因此,刘备采取庞统的中计,首先稳妥地解决了葭萌关临时根据地的安全,保证自己有稳固的后方为依托。然后对成都稳步推进,保证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这个计策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并获得了成功。

结语:

在刘备发动对成都的进攻,夺取益州的战役时,庞统为他谋划了上中下三条计策。刘备认为上计太急,下计太缓,只有中计不急不缓。因此刘备采取了中计,取得了益州之战的胜利。这是因为中计符合当时的客观情况,综合了上下两计的优点,避免了它们的缺点,所以在实际运用中取得了成功。

实际上,庞统的中计才是真正的上计。他的上计采取轻兵远袭成都的行动,是一种极端冒险的计划。这种冒险是很难成功的,如果失败将让刘备陷入灭顶之灾。只有采取中计,采取稳固后方,稳步推进的办法才是上策。只是因为庞统的冒险性格,才将袭取成都的计策定为了上计。当然作为老练的将帅,刘备自然是不会采纳庞统的上下两计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