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为什么不喜欢曹操 而是喜欢刘备呢

罗贯中为什么喜欢刘备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言为心声,特别是一些文艺作品,无不体现出作者浓郁的主观情感色彩,熟悉《三国演义》的都知道,几乎整部书中,罗贯中都以自己强烈的个人爱好扬刘抑曹。

罗贯中14岁时母病故,即辍学随父去苏州、杭州一带做生意。元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罗贯中也曾参与其中。“有志图王”的罗贯中,在苏州参加了张士诚反元起义政权,做过一段时间的幕僚,后离开。其间曾与当时的吴王朱元璋为敌,所以,在明朝成立之后,罗贯中放弃了步入官场的打算,致力于文学的创作。

b/5cee382c50a6e.png"/>

也正是在杭州的这段时间(14——15岁,大约十年),罗贯中结识了许多说书艺人、杂剧作家,更为重要的,结识了当时的著名小说家施耐庵,并拜他为师。

其实,宋代民间的三国故事,就已经表现出“尊刘贬曹”的鲜明倾向。根据《东坡志林》载,王彭尝云:“徐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故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元代的说书唱戏,大部分都承袭了宋代的故事章节,罗贯中从小耳濡目染的都是曹奸刘忠,这些根深蒂固的观念,影响也决定了他后来《三国演义》的创作。

罗贯中青少年时期就有“有志图王”的志向。是否和他喜欢民间传奇故事,喜欢听书说戏有关,我们暂且不论。但作为一个有抱负有理想的人,罗贯中曾经积极争取过、奋斗过。只不过“天不向刘”,他自己甚至还站错了队,最后连官场都不敢进。

可以说,罗贯中一生不喜欢经商,又无缘于官场,只好奋笔疾书,把一生的理想和抱负,寓寄予文字之中。所以说,我们甚至可以从《三国演义》中找到他那时的影子。诸如刘备、关羽,诸如诸葛亮、赵云等等,这些大多都是蜀国的君臣将士,罗贯中给予他们的,也都是忠义贤良的笔墨。

f/5cee381c07693.png"/>

也有人说,罗贯中正统的封建道德思想,决定了他在《三国演义》中,人物的塑造及善恶标准的划分。历史上的曹操可以说是文韬武略,但是他挟天子而令诸侯,儿子曹丕篡位称帝。这些史实,足可以使曹操在正统的封建道德法庭死无葬身之地;而刘备则不然,他有汉皇室的血统,又几近平民出身,逆袭成为一方霸主,几乎可以和曹操平起平坐,这和罗贯中曾经“有志图王”的梦想那么地吻合,所以也就不难理解,罗贯中为何把刘备写的那样正统,除了应有的同情,几乎没有一点儿而可批判之处。

b/5cee3815eb7a2.png"/>

《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自始至终都是以蜀国,也即刘氏的兴衰为主线索。这就好像是盖房子,先把廊柱和大梁主框架支起来,然后再去填补雪柔。所以说,从小说的整体布局和建构艺术上来看,罗贯中把刘备塑造成正统形象,把曹操塑造成反面形象,把孙权塑造成中间形象,既符合他的道德审美取向,又有益于小说的提纲挈领,脉络清晰,人物形象多样且血肉丰满,那又何乐而不为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