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宝船到底有多大呢 竟然可以装的下1000多人呢

郑和的宝船有多大?,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郑和下西洋是古代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的事迹老少皆知,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他于明永乐三年(1405年)到明宣德八年(1433年)的28年间,曾经七次率领船队漂洋过海到达东南亚、印度洋、红海沿岸及非洲东海岸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规模最大的一次由2.7万余人,200多艘船只组成的庞大船队,其船舶数量之多,船只吨位之大,航海人员之众,组织配备之严密,以及航海技术的先进,加上影响之巨大,在当时都是举世无可比拟的。

b/5cee3716f11cb.png"/>

郑和

无可否认,在中国古代航海史上郑和所带领的船队有这样的壮举与当时明代的造船技术的高超是分不开的。良好的造船技术是其远航的重要保证,而船的稳定性则与船的大小是分不开的。根据文献记载,郑和下西洋的船只分为五种不同的型号,有宝船、战船、马船和粮船,其中以宝船最大,马船次之,粮船又次之,坐船又次之,而战船最小。既然宝船最大,那么以当时的造船技术而言,郑和的宝船究竟有多大呢?这个问题一直为人所询问。

据考证,郑和的宝船的规模和雄姿就是在今天也不能不为人叹为观止。明初宝船的制造数量多,规模也很大,而在短时间完成,的确不是一般的预料所能想像的。近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梁启超也说过:“郑和本传云,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容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

郑和宝船

孙中山先生也说郑和的宝船可与他自己当时的外国头等邮船相比。而《明史》中记载,其长四十四丈,阔十八丈,但是吃水深浅却不太清楚,然而根据以上的材料推测,应该在一丈以上,排水量应该有四五千吨以上。对于这样一艘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的船来说,载有众多人数是可以想像它的壮观场面的。

其实对于郑和宝船的详细情况在《西洋记通俗演义》中有着关于宝船的大小等各方面的详细描述:

“……只见头一班画的船约有三十六号,每只船上有九道桅。”

并且下面的小字部分解释到:宝船三十六号,长四十四丈四尺,阔十八丈,折合125.65米,总宽50.94米,与《明史》中所说的长四十四丈,阔十八丈基本相符合,《明史》中所记载的大船即为郑和的宝船,因此以上所记载的郑和宝船的大小应该是可信的。

当然宝船作为郑和船队中最大的海船,它在船队中的地位相当于今天大型舰队中的旗舰,是船队的主体船舶。明代才子祝枝山在《前闻记》中说的“清和、惠康、长宁、安济、清远之类”的船名很可能就是这种宝船。根据当时郑和随行人员的记载,说这种船体势非常的巨大,并且是大到无与伦比的程度。宝船的航行设施当然也是非同一般的了,大型的宝船有桅九杆,有十二张帆,而宝船的篷、帆、锚以及舵等物件非有二三百人不能举起和搬动的,足见宝船之大。根据1957年在南京下关三叉河附近中保村的明代宝船厂船坞遗址中出土的一根巨型的舵杆,长11.07米,可以测算,这根舵的舵叶高度为6.25米左右,因此当时的宝船船体巨大可见一斑。

d/5cee370427f3d.png"/>

有许多外国学者也对郑和宝船的大小做出了考证,可见郑和在世界航海史上的重要地位。其实中西木帆船的建造结构是不同的。在古代中国船舶的吨位比欧洲的要大得多。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李约瑟也认为《明史》中的记载是可信的。他还说过中西造船的明显区别在于中国的船队中有极为巨大的宝船,西方国家如航海家达伽玛的船队却没有一条超过300吨的船,有的甚至更小。在造船方面,中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曾经远远地走在世界的前列。

推荐阅读